约翰·拉塞特来中国了。距离他上一次来,相隔了将近 20 年。那一次,他是为了这个世界的第一部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而来,他与史蒂夫·乔布斯、埃德·卡特穆尔是当时皮克斯公司的三位核心人物,他是首席创意官。你印象中的那些皮克斯电影,比如那个有毛怪和大眼仔的《怪兽公司》,那个一家都是全能王的《超人总动员》,那对最会谈恋爱的机器人《瓦力》,都有约翰·拉塞特的主意。
大概是那些形象太深入人心,人们对他的理解到现在仍然停留在“那个皮克斯的头儿”上,实际上他的身份从 2006 年迪士尼收购皮克斯之后就开始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不仅掌管着皮克斯,还负责迪士尼的动画,他是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官。从去年到今年你总能听到又挥之不去的《冰雪奇缘》也有约翰·拉塞特的主意。
他甚至改变了迪士尼,也因此影响着好莱坞。我们试着将 2006 年,也就是迪士尼收购皮克斯,拉塞特进入迪士尼掌管动画部门为界,在动画制作方面,分为前迪士尼和后迪士尼的时代。
听上去很复杂,什么叫“前迪士尼和后迪士尼的时代”?你如果是一个喜欢看动画片的人,很容易就能看得出。前迪士尼时代就是《美女与野兽》、《狮子王》这样的二维动画,感官上,它仍然像是纸上的画。后迪士尼时代更像原来的皮克斯,《玩具总动员》以及其它,都是更加立体的三维动画,你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一根根的毛发,因为这是电脑做出来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以前做《狮子王》风格的迪士尼现在也能做出《无敌破坏王》、《冰雪奇缘》这种画面的动画片来了。实际上,这就是制作方式的不同,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皮克斯的技术。这也是拉塞特加入迪士尼之后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事实上,他影响的不只是迪士尼,还有好莱坞。
1. 收购以前,迪士尼和皮克斯就互相救过对方
皮克斯本质上是一家电脑公司,这也是为什么,1986 年,刚刚遭到苹果公司董事会排挤的史蒂夫·乔布斯会对它产生兴趣。皮克斯最初的业务是生产电脑硬件,他们凭借一款叫做 Pixar Image Computer 的产品拉客户,给政府、医疗机构做动画,以及制作电视广告。皮克斯做了几个让人亮眼的短片,包括以后成为了经典的顽皮跳跳灯,但这不是活下去的办法。
皮克斯裁员,出售硬件部门,乔布斯一直给它投资,但直到 1991 年皮克斯接到迪士尼的第一个订单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他们此前开发的技术也有了发挥的余地,真正地让一些美好的事情发生——制作了第一部由计算机做成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迪士尼向它投资了 2600 万美元。
迪士尼成为皮克斯最大的客户,合作就是这样展开,此后皮克斯与迪士尼签订的八部动画片协议都以类似的形式进行。皮克斯是制作方,迪士尼是发行方,票房和制作费由两家平分,但是最终的发行利润归迪士尼。临近收购的那几年,分歧也是这样发生的。皮克斯认为这样的利润分成不合理,并且如果版权在迪士尼手里,意味着两者如果双方都没谈拢,《玩具总动员》这种经典系列的续集,迪士尼就可以撇开皮克斯,自己制作了。谈判持续颇久,最后以 74 亿美元的收购达成协议。
有趣的是,在迪士尼收购皮克斯之前的几年间,迪士尼自己的动画电影并没有多大起色,与迪士尼的这种合作方式也算一种暂时的“搭救”了。
2. 皮克斯就靠电影和软件赚钱,拉塞特很重要
皮克斯在 1995 年上市,也是《玩具总动员》上映的一年。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皮克斯成为了首次上市股价最高的公司。上市的时机和原因都很简单,皮克斯需要钱。乔布斯已经陆续投入了 5000 万美元,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皮克斯折一部片,就有可能活不下去。上市改变了这个状况。
皮克斯的业务分别动画和软件两个部分,并且高度依赖前者。从下图的财务状况来看,处于比较低迷状态下的 1998 年和 2001 年都是因为前一年没有出新片。
这里的关键人物越来越明显。我们再次回到皮克斯的三个核心人物:史蒂夫·乔布斯、埃德·卡特穆尔、约翰·拉塞特,乔布斯是负责做生意的;卡特穆尔是做技术的,拉塞特是个画画的。皮克斯的故事点子来自拉塞特,他是那个制定了新规则,讲了很多新故事,让人们喜欢上皮克斯的最终原因。
3. 在收购皮克斯之前,迪士尼动画有过一段不那么靠谱的时期
当我们说起迪士尼动画的时候,我们会想起《狮子王》、《风中奇缘》、《泰山》,以及《美女与野兽》。再来看看下面这些电影,全球票房在 1-3 亿美元之前浮动,大概很多你并没有听说过,但这就是迪士尼从 2000-2006 年之间制作的动画片。正如约翰·拉塞特在上海影城 1 号厅所说,迪士尼有一段时间没有拍公主片。但这或许不是问题的关键,没有创意才是它的痛处。
创意在皮克斯那里,准确的说,是在约翰·拉塞特,和他所称的“比他更聪明的”团队那里。那个团队有五个核心人物,分别是约翰·拉塞特、拍《超人总动员》的布拉德·伯德、拍《飞屋环游记》的皮特·道格特、拍《机器人总动员》的安德鲁·斯坦顿、拍《玩具总动员 3》的李·昂克里奇。
美国加州北部的爱莫利维尔,皮克斯的公司所在地,那里是思维最活跃的地方。
“我们知道他们想从这里把约翰偷走,但是约翰明白这里对他的重要性。我记得他说:‘我可以到迪士尼去成为一名导演,也可以留在这里创造历史。”埃德·卡特穆尔曾经这样回忆。
4. 收购皮克斯之后,皮克斯也有了一个不靠谱的时期
但乔布斯还是把皮克斯卖给了迪士尼。就像我们在前面说过的,双方就利润分成和版权等问题进行了谈判,答案是,迪士尼迫切需要内容,皮克斯迫切需要更好的生存。但是从 2006 年收购之后,很多人都怀疑皮克斯因此迷失了方向。
这从收购之后的电影票房和口碑可以看得出来。收购后,双方真正意义上联合制作的三部电影《赛车总动员 2》、《勇敢传说》和《怪兽大学》票房和口碑都不佳。在此之前,皮克斯电影上映之后的“好口碑”表现是很明显的,影片会获奖,在各类评分网站上会有好评。但是这三部却不然,《赛车总动员 2》的口碑达到了历史最低,《怪兽大学》成为第一个没有得到奥斯卡提名的皮克斯电影,《勇敢传说》的票房也比较低迷。
不少人将此解释为迪士尼磨灭了皮克斯的个性,开始不看好此次收购,皮克斯也正待用新的电影去证明自己,比如未来两年将上映的《超能陆战队》和《头脑大作战》。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5. 关键是拉塞特重新救活了迪士尼
关键是《冰雪奇缘》。拉塞特来到迪士尼之后,做了几件事。对于一个喜欢动画片的人来说,最明显的变化是又有能看的电影了——我们看到了迪士尼的公主电影,这好像是一个迪士尼动画又回到正轨的预示,拉塞特上任之后的三部公主电影,一部比一部更成功。
拉塞特把它的那套工作方式带到了迪士尼。简单来说,他在皮克斯的工作方式就是直接面对那个有点子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他将此称为“信任系统”。他所摒弃的工作方式是“三四层关系,每一层都有强制执行的想法”,希望“艺术家拥有创作影片的所有权”。拉塞特带来了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带来了他的技术,带来了他讲故事的方式,这从 2012 年大热的迪士尼电影《无敌破坏王》就能看出一二,更怀旧,在故事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皮克斯讲故事的典型方式),用上了皮克斯的新技术,画面完全就是皮克斯风格了。
6. 《赛车总动员 2》,皮克斯给迪士尼最实在的礼物
对于一些将皮克斯单纯解释为情怀的影迷来说,《赛车总动员 2》的出现是无法理解的。2006 年的《赛车总动员》口碑和票房都不佳,单纯从电影来看,这似乎不是一部值得拍续集的电影。但你看看它的衍生品收入就会做出相反的判断了。2011 年的《赛车总动员 2》是一部必须要拍的电影,因为就在 2010 年,《赛车总动员》的衍生品收入达到 25 亿美元,成为了迪士尼衍生品的第六大价值品牌,跟流行多年的《芭比娃娃》、《玩具总动员》相近。
7. 在大公司里的动画部门里,皮克斯仍然是最厉害的
现在问题来了,动画工作室到底哪家强?拿蓝天工作室、照明娱乐、索尼动画跟皮克斯相比,皮克斯遇上了最需要也最适合它的东家。皮克斯有先天的优势,约翰·拉塞特从前也在迪士尼工作过,相互了解颇深,与迪士尼如今密集的动画新片计划比起来,其它几个大公司的动画部门尽管都有了自己可以继续赚钱的代表作,但仍然显得很初级。它们缺乏的是进入迪士尼之后的皮克斯那一整套东西:讲故事的技巧、独家的技术、平台和资源。
梦工厂动画也正在发生变化。前段时间《好莱坞报道者》称梦工厂将向日本软银公司以 34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动画部门,目前正在洽谈中。迪士尼和皮克斯之后要面对的挑战还是不少的。
8. 要说这近 30 年皮克斯发生了什么,那就跟技术两个字绕不开
如果我们从头说起,皮克斯在过去 30 年发生了什么,看看它的大事记,就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技术的历史,约翰·拉塞特带领着的皮克斯在过去一直在用技术改变着好莱坞的动画片格局。到 2014 年,皮克斯已经获得过 27 次奥斯卡奖、7 次金球奖和 11 次格莱美奖。但相比起每年获得的奥斯卡奖,皮克斯前期获得的技术上的肯定才是要紧事。你可以在《玩具总动员》到《冰雪奇缘》之间的所有电影里看到变化。
这里的一个关键词就是 RenderMan。这款被翻译为“渲染者”的软件在 1989 年由皮克斯自主研发,当然它有更早的历史,1973 年,犹他大学学生,也就是后来皮克斯的技术主管埃德·卡特穆尔就开始琢磨它了。它开发出了一套像素深度算法 Z-buffer,这让计算机得以完成复杂图像的制作。这项新发明就用到了皮克斯的动画里,拉塞特又把它带到了迪士尼动画里。
当然不止迪士尼动画,还有《环太平洋》、《了不起的盖茨比》、《霍比特人2》、《钢铁侠3》、《地心引力》……你近年来在影院看到的电影,很多都用到了这个软件,它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