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铁十二局四公司承建的天津市轨道交通Z4线泰达站(Z4线与津滨轻轨9号线换乘站)主体结构封顶,标志着该项目两座车站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有力推动了天津轨道交通Z4线全线建成通车进程。
![]()
封顶现场
天津市轨道交通Z4线一期工程为滨海新区沿海发展带上的轨道交通快线,线路全长约43.7公里,共设车站24座。中铁十二局承担天津市轨道交通Z4线一期工程泰达站、第三大街站,以及泰达站至第三大街站区间、第三大街站至第五大街站区间共“两站两区间”建设任务。
![]()
泰达站TOD项目效果图
泰达站全长约152米,标准段宽约36.7米,设计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第三大街站主体结构长245米,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标准段宽22.8米,基坑标准段开挖深度17.81米,主体采用纵向半盖挖法施工。两座车站均位于天津市滨海核心区,管线迁改与交通导行压力大,施工场地狭小。两座区间下穿多处既有建筑物,需对沿途12处地上建筑物进行拆除、拔桩等施工,协调难度大,保障措施要求高。
![]()
车站周边高层林立
针对项目建设难题,项目建设团队通过动态优化施工组织,推动项目建设厚积薄发、引领全线:2024年5月29日,第三大街站完成土方开挖,当年9月28日,第三大街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2024年12月19日,泰达站完成土方开挖,2025年5月6日,泰达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不到一年时间,两座车站实现了从开挖到封顶的全面成型,刷新了天津地铁城轨领域当年开工、当年封顶的纪录。
下好方案“先手棋”
“越是复杂局面,越要谋定而后动。”项目经理高琪说,针对两座车站紧邻高层建筑,地质环境复杂、管线迁改复杂等难题,他们深入贯彻项目精细化管理理念,在施工方案上下功夫,通过做优方案,为项目高效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他们结合项目涉铁、管线迁改、征地拆迁等重难点问题,量身制定专项施工策划方案,从专项方案、施工组织、资源配置、场站规划、工艺创新等多个方面为项目建设做足“提前量”,下好“先手棋”,推动项目实现关键突破。
![]()
开展方案交底
“泰达站涉铁施工关系到铁路线轨稳定及列车运行安全,设计审查严格、审批程序繁琐,前期手续协调步履维艰。”谈及建设初期的情形,项目总工程师乔乐仍记忆犹新。通过细化施工方案,他们迅速“排兵布阵”,有条不紊推进各项施工建设:快速沟通推进征地拆迁与管线迁改,同步开展围墙砌筑、场地平整、临水临电施工,实现了迁改即大干的良好开端。
![]()
精准实施交通导改
为确保施工期间交通畅通,同时快速开辟施工场地,项目建设团队主动出击,策划交通导改方案,创新实施“错峰施工、夜间攻坚”方案,通过分时段蹲点采集车流数据,精准绘制交通峰值图谱,在高峰期安排专人疏导交通,抢抓夜间车流量较小有利时机进行施工。增设临时通道和导行标识,将施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最终提前三个月完成导改任务,为后续节点施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打赢施工“瓶颈仗”
天津地铁Z4线第三大街站和泰达站均位于交通密集区,特别是泰达站处于“两铁一公”交汇点,施工环境极端复杂。“泰达站主体结构外边缘距离南侧两条既有线路中心最小距离仅12.4米,距离北侧津滨轻轨9号线高架桥边最小距离仅7.9米。”江世亨介绍,区间工程还需下穿多处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如蛛网般错综复杂,建设难度极大。
![]()
泰达站周边环境异常复杂
为确保泰达站临近铁路区域结构施工安全平稳,项目建设团队构建了由管线迁改、隔离桩施工、高压旋喷桩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冠梁支护等组成的复合型加固体系,对围护结构应力、变形以及对车站周围建筑物、营业线沉降开展严密监测。通过科学组织土方开挖、钢支撑架设、模板安装、侧墙浇筑等施工工序,盯控防水层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振捣等关键环节,确保泰达站建设一次成优。
“第三大街站施工场地狭小,施工围挡距离车站主体结构最小距离仅有5.4米,无法满足大型机械设备作业需要。”乔乐介绍,他们创新采用纵向半盖挖法施工,在车站主体西侧和基坑内增设临时盖板充当施工便道,有效解决了场地狭小、大型机械站位不便的难题,硬是在寸土寸金的滨海新区打开了施工局面。
![]()
纵向半盖挖法施工
聚焦天津地铁Z4线区间盾构工程按期始发目标,项目建设团队通过开展技术创新,详细分析区间地层特点,将第三大街站至第五大街站区间的加固方式由原设计水泥加固措施优化为水平冻结法加固,有效避免了第三大街站大里程段两条地下管线迁移同时施工,在节约大量工期的同时,显著降低建设成本。
来源: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