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主战略、大战略。 日前天津市印发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要落实新一轮合作共建协议,建立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建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作为天津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探新路、开新局、谋新篇,加快承接项目资源,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使命更明确,责任更重大,其大胆试、勇敢闯、奋力干,协同联动不断升级,优质项目持续聚集,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一片协同创新的“希望之地”正迸发着源源不绝的激情与活力。
打造平台 创新机制 协同联动不断升级 2023年年初,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启动。作为天津市首个成规模的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补足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零工业用地的短板,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中试提供空间,为区域支撑产业发展,承接北京优质资源添上了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 “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将切实解决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向高速增长期迈进的产业化需求,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最佳承载平台,形成具备京津冀协同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核心技术强、成长属性高、发展潜力大的领军企业,助力一批未来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天津经开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说,目前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中,截至目前,自持建设地块已完成整体基础工程量的35%,比计划工程进度提前8%,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6月底前完成自持部分载体和配套楼建设并投入使用。 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这片蓄势待发的科创沃土,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的产业项目签约入驻。华芯智能、索思医疗、海河生物、圣君宇生物、致导科技……十余个在产业园“落地安家”的企业中不乏多个细分行业领域的冠军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跨过地产开发商直接与这些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对接,充分满足了企业对产业载体的需求。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以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为重要载体平台,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打造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制高点。”陈强表示。 在产业协同平台打造上“添薪加火”,更要在协同联动机制上不断创新。 围绕滨海新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署的新一轮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协议,今年下半年,双方将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组建合资公司,继续引入北京中关村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体系,共同推动M0新型产业用地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引入更多原始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以此为契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与北京中关村的创新合作将迈入“深水区”,协同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此外,今年以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与北京中关村的沟通联动也在不断密切和升级。双方先后携手组织并参与“2023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世界智能大会第二届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北京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等活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还与北京中国技术交易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搭建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复制北京服务科技创新资源的成熟经验,聚焦“3+1”产业体系,共同推动园区技术市场建设,畅通政校企成果转化“握手”通道。
聚焦科创 特色鲜明 优质项目加速聚集 今年年初,峰成医药新研发中心项目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开工。作为峰成集团在天津设立的集研发、行政、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总部项目,项目建成投用后将进一步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生命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成色”。 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3+1”产业方向,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加速重点项目聚集,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家底”。科芯、致导、北方汉王、卡雷尔、飞图同辉、联汇智造、志鼎汇等一批智能科技标杆企业相继进驻;泛生子、生命汇、橙意云等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助推园区成为数字医疗产业新地标;和能人居、煜伏光伏、洪发生态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加速聚集。 今年以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产业发展更是“捷报频传”。由南开大学校友创办的天津博创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投入运营,解决了核酸药物研发所需核苷单体及高端氨基酸合成和醇化的“卡脖子”问题;优脑银河、合力科技等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相继落地展业;锐创环保、创云融达、天易海洋管道测试等5家企业入库2023年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批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企业正在科技园茁壮成长; 天津滨海—中关村数字医疗产业园及其核心平台——滨海—中关村生命健康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营,高效推动数字医疗项目聚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被国内医疗领域权威机构动脉网评定为2023年度数字医疗标杆产业园区,科技园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引领地位愈发巩固。 伴随着一大批优质企业的落地生根,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实现远程控制的5G工业机器人、武汉“火神山”使用的网数集群对讲机系统、白天黑夜天南地北“自主飞”的混合翼无人机等“明星”产品都打上了“滨海—中关村造”的闪亮标签。在今年5月份刚刚举行的2023年世界智能大会期间,橙意家人OrangerAI数字疗法、京中纳米农作物病毒病防治解决方案、清瑞科技“瑶光1号”室内外一体化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设备等新产品新技术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首发亮相,引起了多方关注。创新的“火花”正在这片热土不断碰撞,结出最美的科技果实。 优质企业聚集,为区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一串闪亮的数据印证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截至2023年5月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企业达到4387家,当年新增企业336家,累计北京来津企业89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累计达到226家,较2019年增长11.8倍;雏鹰企业累计达到136家,较2019年增长19.4倍。
激发动能 打响品牌 创新生态持续完善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时指出,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始终牢记嘱托, 按照“搭平台、强服务”思路,积极链接创新资源,搭建了集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市场、金融、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国际互通等于一体的企业服务平台,全力向着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目标进发。 今年6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天津滨海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榜上有名,成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首家国家级孵化器。科技园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再升级”。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经集聚了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滨海中关村硬创梦工厂、玑瑛创新中心、北创百联孵化器等一批专业化强、应用场景足、服务效能好的孵化平台,能够为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提供完备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为科创企业量身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屏障”,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的又一特色“品牌”。目前,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塘中关村科技园中心法庭、科技园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已在园区陆续投入使用,集知识产权创造、审核、运用、服务、保护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 吸引并依托高水平、专业化院校和科研机构,让自主创新“源头活水”充分涌流,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营造自主创新氛围,打造原始创新高地的重要“法宝”。 在园区持续深耕的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为走出校园的初创企业搭建研究成果迈向市场化应用的桥梁,从源头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截至目前,科技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已经达到65家,70%为在校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与园区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落地以来,在招引石化专业人才、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上作用日益彰显。截至目前,研究院入住研究生数量达到450名,申请合作科研课题8项,与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中石化四建等共建联合实验室4个,校企“握手”,产教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研究院安家滨海,也让产业人才纷至沓来,据统计,天津市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2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区域中跃升至第二位,越来越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将为科技园、天津市石化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以服务创新主体为目标,我们打造了多样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以强化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为链接,我们在科技园内构建支撑创新创业的信息交互平台、小联盟、小产业圈;以园区产业布局再优化为出发点,我们打造了‘科创十字街’,进一步助力科技企业转型升级、产创互补、品质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园在创新创业生态上的持续营造和不断探索,都是为了真正实现让每一个主体在这里“心无旁骛”创新、发展、壮大的目标。 发展始终在路上。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继续坚持“产业引领、协同共赢、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理念,加快谋划滨海新区中央创新区(CID)建设,发挥好天津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平台作用,让这里成为越来越多科创企业与人才施展抱负,茁壮成长,实现梦想的理想之地。 来源:津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