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婧 报道
jingchen@sph.com.sg
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与新加坡建设局从今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绿色建筑科研创新合作,中新双方每年各出资200万新元,用于支持双方团队合作攻克生态城绿色建筑需求上的技术难题。
据了解,目前第一批项目已启动,第二批项目也将开始招标。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蔺雪峰博士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这信息。这一合作未来还有机会扩展到水源处理、绿色交通等环保产业。
《联合早报》和南洋理工大学将在本周六(本月9日)联办“把握机遇,面对挑战——新形势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获得2013年南大连瀛洲纪念奖学金的三位专家学者,届时将分享他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的看法。
蔺雪峰博士将分析
生态城挑战与机遇
蔺雪峰作为主讲人之一,将分析生态城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分管生态城环保及科技工作的蔺雪峰表示,以打造100%绿色建筑为目标的生态城,将为带动天津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起到试验田作用。而生态城目前虽然面对入住率低、交通不畅等问题,但他相信随着多条周边路线陆续开通,交通环境将得到改善;而双方政府的持续优惠政策也将吸引更多产业入驻生态城。
高国力博士将介绍 中国区域经发战略格局
论坛另一位主讲人,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博士则认为,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够高效、不够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力上移、事权下沉”的财权不匹配。
高国力向本报指出,中国财政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管事的事权却分散在各地方政府,这导致地方没有相应的财力办事,造成当地生活水平下滑,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等社会隐患。高国力说:“那些宏观的,牵一发动全局的事情,就应让中央统筹安排。许多基础事情,就要下移给地方政府,并赋予更多财权保证,让他们能放手去做。”
高国力届时将在论坛上介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王金华将讲解 中国托底性民生保障
同样受邀主讲的中国国家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王金华,则会讲解如何打造覆盖全社会的托底性民生保障网络机制,从而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的托底性民生保障旨在为需要救助的特殊群体,如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近年来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大、民众心理预期不断提高、失独家庭效应日趋明显等多方压力下,这个社会保障网络也面临重重挑战。
王金华认为,政府除了采取适当放缓经济发展的“保基本”措施外,还应考虑将现有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型福利”,转型为针对养老等社会问题的“普惠型福利”,让各个群体都享有应得的保障。但他也强调:“我们不能照搬西方一些福利国家的做法,把老百姓的胃口调得太高,否则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
“把握机遇,面对挑战——新形势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坛
日期: 11月9日(星期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