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elanie 于 2018-12-20 15:40 编辑
王玉增,是滨海新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是成千上万名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投身建设新区的外来建设者中的一员,也是改革开放真真切切的见证者和受益人,说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活的变化,他朴实真挚的言谈中,传递的都是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叫王玉增,是泰达环卫生活区作业中心的一名扫道工,1989年从内蒙古来到滨海新区塘沽。1995年3月加入泰达环卫公司,成为开发区外来建设者的一员,如今即将成为一名幸福的滨海新市民。”
光我做环卫工这20多年来,新区的变化就太大了。不但城市越来越美,人口越来越多,我们的作业方式也在不断升级。大家印象中的环卫工,可能还是一把扫把、一个撮子,但这几年,我们也增添了不少新科技,今年就新增了快速电动捡拾环卫车和新能源电动吸扫机等新设备。
做了20多年环卫工的王玉增,如今已是一名班长,每天早上4点多就出门,从新港温暖的“小家”骑着电动车奔向朝阳初升的开发区,开始一天的扫保工作,寒来暑往,日日如此。他一边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扫保任务,一边指着新添置的高科技设备感叹道。
更让王玉增感叹不已的,是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1989年初来新区时,他每个月四处打零工,一个月的收入最多不过400块钱,和爱人租住在沿河里的小平房,连个卫生间都没有。1993年3月,他加入泰达环卫,随着泰达开发开放,他的工资收入也一点点稳步增涨,如今已经翻了10倍,并且有了医疗和养老保障。2006年,他们一家搬出了小平房,在海防里购置了一套52平米的二手房,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租房生活。“随着儿女结婚生子,我们一家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如今闺女、儿子都买了房,也买了车,这是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在宝龙城三室一厅的新房里,王玉增和家人满心欢喜地收拾着即将搬入的新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全家一起散步在小区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在新区一家国企做厨师的王晓柱同样一脸幸福地告诉记者,现在他的爱人正在申请积分落户,他和孩子甚至父母以后都可以随迁落户新区,成为真真正正的滨海人。
“这几年,不但随手丢垃圾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的人给予我们关注和关爱。冬天有人送热水,夏天有人送绿豆汤,逢年过节总有热心市民到一线送粽子,送月饼,送饺子,让我这个外乡人越来越有家的感觉。”王玉增告诉记者,除了感叹外部环境和自己家庭生活的巨变,最触动心房的还是作为新区一分子,这几年来感受到的温暖和自豪。今年58岁的他,还有两年就可以退休,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滨海新区这么好,我哪也不去了,就在这养老。作为滨海人,我骄傲!”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全面推进,大量外来人口涌进新区。除了人才引进、亲属投靠等落户政策,2014年开始试运行积分落户制度,成为外来建设者扎根新区的又一“红利”。据统计,2017年滨海新区共办理外省市迁入落户31079人,较2016年增长34.63%。同时,2017年办理居住登记175537人,新办理居住证36505人。此外,今年新推出的“海河英才”落户政策,也在持续不断地给新区输送“新鲜血液”,招揽一批有一批国内外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落户新区、建设新区。
王玉增,58岁,泰达环卫生活区作业中心道路保洁一班班长。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外来建设者,他和家人凭借着对滨海的热爱和勤劳的双手默默地美化着这个城市,也一点点儿见证着城市的变化和环卫作业智能绿色发展。和成千上万涌入新区的外来建设者一样,乘着滨海新区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一步步改变着家人的生活,从居无定所到定居滨海再到乔迁新居,并在开放的落户政策的普惠下,即将落户滨海,从此扎根第二故乡,成为真正的滨海人。
时报记者 杜红梅 陈宝麟 摄影报道
来源:滨海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