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城市轨道董事长高应钦:Z4线不仅要将BIM技术贯穿项目全周期,还会融合GIS技术,让BIM技术在更宽泛的地理空间发挥能效。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轨道交通的后期运维,正是BIM技术的最大价值体现。
●中国建筑设计院BIM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于洁:在轨道交通全周期采用BIM技术的成功案例,国内还没有出现。最终谁能成为“第一”,取决于各自在应用阶段进展的速度。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徐海林:基于轨道交通的“BIM+GIS”技术解决方案已能成熟应用到Z4线上,是国内第一家能通过逆向BIM技术流程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实际效果、从技术平台后台能实现BIM全周期应用的企业。
●“BIM+GIS”:除了Z4线全周期采用、使其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数字线”外,还将应用到资产管理和日常办公上,实现“全流程、全要素、全员”覆盖。
■ 保 障:BIM全周期“精细管理”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而在高应钦看来,作为重大民生工作的公共交通项目,更需要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但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光靠人力是很难做到的,必须“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尤其依靠科技协调统一、智能管理。
信息时代,实现智能管理自然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不过,在人人都在嚷嚷着拥有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存储的多少跟数据应用产生的能效并非一码事,而能把数据清晰甚至优雅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实现可视化,不仅能改变人们解读世界的方式,对项目本身产生的直接能效更是惊人。对于建筑行业而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便是实现这一转化的最佳选择。高应钦表示,Z4线不仅会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阶段采用BIM技术,还将延伸到项目的后期运维中,而且还融合了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让BIM技术在更宽泛的地理空间发挥能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智能交通管理中的“实时的信息交互和发布”关键环节,全面提高服务品质和提升运维效率。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为了让BIM技术在更宏观的地理空间发挥作用,在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等项目上,往往会采用“BIM+GIS”的方式融合推进。“对城市轨道交通而言,后期运维正是BIM技术的最大价值体现。表面看会增加资金投入,但同从后期运维中体现出的巨大效益相比,增加的资金投入显得微不足道”。
而中国建筑设计院BIM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于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则表示,轨道交通的后期运维主要涉及两部分,一是轨道交通自身的信号系统的运行(BA),自动化的指挥体系,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二是对站房本身和通道的物理空间的运维,此前还无法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操作,一直是靠人工在进行维护。而报修、应急预案、节能措施、人流统计等都是可以通过BIM技术体现出来,“目前在技术层面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在轨道交通全周期完全采用BIM技术的成功案例,国内还没有出现。目前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最终谁能成为‘第一’,取决于各自在应用阶段进展的速度”。
高应钦对此表示,“我们更看重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Z4线的精细化管理,小到连一个螺丝钉都能有清晰的信息记录,而且读取方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扫码,就能及时获得对应的信息,使其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数字线’。该技术还将应用到资产管理和日常办公,真正实现‘全流程、全要素、全员’覆盖,保障项目的‘精明增长’。加上同GIS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领域发挥大数据优势,实现‘一站一城’的设计理念和‘智慧微城市’的构想。23个车站,就是23座‘智慧微城市’,连起来就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智慧城市”。
技术有真伪,但工程质量却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必须内行人把关。为此,泰达城市轨道特意引进专门人才,成立了自己的BIM技术团队,将项目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选择同国内不同的优秀BIM团队合作,再由公司的BIM团队综合协调,严格把关,将“BIM+GIS”的技术优势落到实处。
据悉,Z4线将在今年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实现正式通车运载旅客。抛开BIM技术对数据运算能力的要求,仅4年建设工期内产生的各种海量信息数据的存储安全,便成了一大考验。为此,泰达城市轨道选择了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合作。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不仅装备有荣获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第一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还围绕BIM产业发展,构建了天河“BIM+GIS”云平台。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天河大成建筑云(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海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4年泰达城市轨道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基于轨道交通的“BIM+GIS”才刚刚起步,而目前这套技术解决方案已能成熟应用到Z4线上。“从技术平台后台能实现BIM全周期应用,而且能通过逆向BIM技术流程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实际效果,我们算是国内第一家。我们将借助泰达城市轨道的建设运营经验和超算中心的技术优势,力争抓住轨道建设领域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构建集虚拟建造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远程监控的数字化为一体的轨道精益建造平台,以此来打造具有‘泰达’特色的轨道建运一体化模式,并力助将Z4线建成滨海新区‘智慧城市’的示范性项目”。
●德国GMP公司相关负责人:“一站一城”将突出特色、强调差异化,为Z4线站点及周边地块打造辨识度高的经典地标,使其充分发挥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 实 践:“四站一段”首秀亮点
理念创新,固然可贵,但对创新理念的检验,还得用事实说话。Z4线的“一站一城”构想,最终将呈现出怎样的效果?我们不妨通过泰达城市轨道日前召开国际招标评标会的Z4线“四站一段”(泰达站、北塘站、生态城站、航母站及汉蔡路车辆段)上盖及周边地块建筑概念设计方案管窥一豹。
据刘炽介绍,“四站一段”上盖及周边地块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经过1个多月的前期甄选,共选出来自德国和美国的SBA、GF、GMP、FTA四家国际知名设计单位。涉及车站是Z4线沿线最具代表性的车站,既具有换乘功能,未来又能跟所在区域的功能特色相吻合。在近日举行的开标评标会上,经过汇报、答疑及专家的评选,最终选定了德国的GMP公司为中标单位。
据GMP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设计的站点建筑方案旨在遵循“一站一城”理念,突出特色、强调差异化,为Z4线站点及周边地块打造辨识度高的经典地标,使其充分发挥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具体而言,汉蔡路车辆段站位于最北端,将大架修车辆基地结合城市设计考虑,建成活力宜居的街区。地铁上盖建筑以景观“峡谷”相连,在站点入口处形成广场。“峡谷”内蜿蜒的步道和花园与小型商业设施、学校结合设置,提升户外空间品质。公园内设置大量太阳能采集区,提供绿色能源。高应钦对此表示,“峡谷”公园的环境创意及太阳能的应用,不仅遵照了《导则》中“落实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原则”的指导要求,也体现了“五大统筹”任务中倡导的“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航母站紧邻航母主题公园,区域规划以文化休闲功能为主,以宽阔绿地缓冲带连接多个副中心形成组团效应,组团建筑形式充分渗透景观元素,且外侧边缘均设置了地标性高层建筑。站房设在组团中央位置,旅客通过核心大厅后便可快捷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进入周边区域。
生态城站位于生态城核心,中轴沿线,可与有轨电车换乘。为强化“促进交通功能与城市生活服务的有机结合”效果,建筑体量抬升,下方设置公交场站及停换乘的空间。全透明的幕墙装有室外水平遮阳百叶,可降低建筑热负荷,不仅是建筑特色,更是有效的节能工具。
北塘站联系多条交通干线,根据综合交通枢纽组团进行设计,将高效的公交换乘与商业和总部办公区域相融合,充分体现了“城市各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布局应与轨道交通廊道与枢纽的布局相吻合”规划原则。屋面模块采用轻质构造,为半透明膜,白天可为站台本身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到了晚上则可采用灯光照明。
泰达站人流集中,有轨电车、公交以及M9和Z4地铁线相交此处。方案将M9现有车站结合到新设计中,利用高架廊连接不同的车站与交通枢纽建筑,提高建筑使用价值。中央广场如一块绿色的地毯,将住宅区和交通枢纽紧密联系起来,完全实现了《导则》中提倡的“沿就业岗位与居住功能集中的道路布设,提高站点服务覆盖率”。至此,“四站一段”算是成功完成了规划设计阶段的首秀。不过,即将从梦想照进现实的Z4线,能否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信息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