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城正成为不少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响亮招牌。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三分之一提出要以建设生态或低碳城市为目标。城市发展重视生态当然是好事,但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从近年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观察,部分地区已经误入歧途。一个显著的表现是,不少打着“生态城”旗号的城市,不仅在建造大马路、大广场、大楼房,而且追求“宜人”的绿色环境,人工绿地、人工湖、名贵树木等愈发流行,成为所谓“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
从表面上看,这大片大片绿色确实美化了城市的景观,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但就整个大环境而言,这样的“生态建设”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
以人工湖为例,对城市小环境是靓丽的景观,但却会对周边地区的水体结构造成破坏,造成大环境水资源的匮乏,尤其是在水资源贫乏地区。又如,不少城市热衷于栽种名贵花草树木,很多是直接从其他地区移植,耗费的巨资姑且不论,还会严重影响植物被移植地的生态系统。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这样的案例反映了当下生态城市建设的误区,利用非生态的手段去实现生态的目标,结果改善的仅仅是城市的外观,却在更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此种为了生态而生态的城市建设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伪生态城市的表现。
这也反映了我们对于生态城市认识上的偏颇。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实践中要求人类尽量减少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当下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主要是资源浪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要从这些现实问题出发。譬如,城市建设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不要一味求新求大;建筑多用环保节能材料,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交通方面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等方式,在低碳交通领域下功夫。
环顾国际上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的城市,无不是在上述领域下功夫。阿姆斯特丹超过3成的市民都选择自行车出行,新加坡以低能耗的绿色建筑闻名,雷克雅未克则因为普遍使用地热和氢燃料,成为欧洲最清洁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环境和产业,更是一种文化认识上的转变,核心的理念是尊重自然。这就要求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使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