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人才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生态城自开发建设以来,始终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放眼全球“引才”,不拘一格“用才”,搭建平台“育才”,用心用情“留才”,为高质量发展引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十余年来,生态城成为各领域人才一展身手、逐梦滨城的舞台。在2024 年“智汇滨海”人才节举办期间,我们推出人才报道专栏,深入挖掘他们的成长经历、创业历程和事业成就,讲好真实、鲜活的人才故事,让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更浓。
生态城,有你更精彩!
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伟
中国共产党员,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膜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与天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天津市污染场地修复领域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库专家。
杨伟:“在生态城工作生活,很理想。”
沉稳、理性、机敏,是杨伟在交谈中给人的第一印象。这其中既有理工科的教育背景,也与他扎根环境治理领域的13年工作经历有关。 杨伟是山东泰安人。2011年,天津大学膜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的他面临两个选择:回家进入高校就职,既体面稳定,又能与在家乡做教师的妻子团聚;或留在天津,进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保公司”),将多年所学应用于实践。
与生态城同年“诞生”的环保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河湖流域治理、矿山整治、农田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检测与咨询服务等,在环境修复与固废处置领域拥有丰富经验。
除了考虑到能在专业领域施展抱负,打动杨伟的,还有生态城良好的环境和发展潜力。
“当时生态城的动漫园和最早一批住宅小区都建起来了,环境确实非常好。另外环保公司有实验室,有重要的科研课题,有专业发挥空间,不管从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很理想。”在综合了解区域环境、人才政策、国际合作优势和企业情况后,杨伟坚定选择了“初印象”很好的生态城。
杨伟:“第一个任务,就是国家级的重点项目。”
仲夏,生态城的静湖公园湖水清澈、风光秀丽,成片的绿茵下,居民观景亲水,体验户外纳凉的野趣。
如今的静湖是“天津市最美河湖”,但它的前身却是一座积存了40多年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水库,不仅寸草不生、水体黑臭,水底的淤泥更是重金属污染严重,底栖生物几乎无法生存,被列为生态城环境修复的“一号工程”。
当时,这个重任就交给了环保公司——负责确定静湖治理的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
⬆ 现在的静湖
⬆ 治理前的静湖
杨伟来到生态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污水库治理技术成果的提炼梳理。“这是个国家级的重点项目,更偏重于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和复制推广,极大拓宽了我的视野。”
污水库底泥总量大、成分复杂,针对这一情况,在选择治理技术路线时,采用了环保疏浚的方式。“这种方式借鉴于航道疏浚,通过在管道传输中加入功能性药剂,利用化学反应实现污染治理。”杨伟说,这种本来和污染治理不搭边的“跨界工艺”,在项目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为初入职场的他拓展了科研思路。“学生时代的研究思路往往太局限,但工程是很庞大的体系,技术的应用不应该受限于某个领域,要有跨行、跨界的集成式思维。”
杨伟:“我们要把‘生态城经验’推广出去。”
“环保公司有技术和能力,也有把生态城环境治理修复经验推广出去的责任和义务。”杨伟介绍,从生态城污水库治理工程起步,环保公司多年来在污染治理领域取得了40余项专利技术,技术成果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打磨出一支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管理团队,也炼就了将治理经验复制推广的决心。
⬆ 杨伟(右二)和同事们在项目现场
2012年起,环保公司不断拓展市场。杨伟先后参与浙江台州垃圾湖污水治理项目、山东沂河沂水段底泥处置及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东营化工产业园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赤壁市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等工程,在推动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的同时,也把“生态城经验”推向全国。
杨伟:“13年,我一直与企业同频共振,为城市更美好而努力。”
从选择来到生态城的那一刻起,杨伟与区域开发建设和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完成了“职场新人-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公司管理层”的跃升。 13年间,杨伟主持或参与主持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取得授权专利11项,发表论文8篇,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
发展事业的同时,杨伟也将自己的家安到了生态城。闲暇时,他会与妻儿漫步生态城,看静湖碧波荡漾、蓟运河畔鱼游鸟鸣,每次沉浸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他的心中总是滋味万千。“美景的背后,是生态城无数建设者的付出和坚守、开拓和创新,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感到非常自豪。”
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