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来生态城有半年了,每逢周末才回来小住。中秋前后,趁有几天闲暇,骑车在生态城南部区转了几圈。秋高气爽,绿树成荫,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好风景,官方的宣传比我说的到位,在此就不重复了。所看所想,已经在梦网发了几个帖子:《生态城加强车辆管理还有提升空间》、《关于小区的地标性标志》、《生态谷已经加装了小憩的椅子,点个赞!》。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本来已经是木已成舟的事情了,说了也没有再改变的可能,一直犹豫发不发,想了半天,还是发了吧。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另外也是给将来生态城规划的决策者们提个醒。这就是生态城的道和路的问题。
关于生态城道和路的问题,估计大家吐槽的不少。生态城就那么几条路,我骑车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也没有整明白。也可能是我有点弱智?本来生态城的街道就不是正南正北的,是斜向的,再加上我们道和路的名字一片混乱就更让人茫然。简单说就是横竖不分,勉强俗套,排列无规律。一言以蔽之,大杂烩足矣!
首先,在古代,我们城市街区的道和路都有路宽尺寸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凡是长1000米以上、宽30米以上,通常可命名为“路”,车是“路”的活动的主角。宽度小于30米、大于15米,可命名为“街”,人是“街”的活动的主角。宽度15米以下的可命名为“巷”、“里”、“弄”、“胡同”。
到了近代,对使用功能和路宽尺寸的要求减弱了,但是其道和路应该有纵横之分的区别一直被保留下来,多数情况下,东西走向为路,南北走向为道。这样一纵一横有交叉,就像经纬线一样,在寻找目标时可以迅速锁定,明确坐标方位。而我们生态城的道和路则是乱哄哄的,横向的既有中津大道,中生大道,也有和风路,和惠路,和定路,和顺路,和意路等等,纵向的既有和畅路,和韵路,也有中天大道,中新大道等等。这是横竖不分。 其次,是道路的名称欠斟酌。我估计当时设计者的初衷应该是好的:以“惠风和畅”为主线,建设和谐社会。问题是太雷同了。几个字翻来覆去的用,意思接近且拗口。一“和”到底,一“路”到头,没有新意和美感,反而显得勉强俗套。
第三,是排列没有规律。一“和”到底,一“路”到头也就罢了,我站在一条路上不知道其前后左右道路的名字,为什么?路和路之间的名字没有联系。就好像是起了一堆名字,然后让一个孩子随意抓阄抓出来的一样。谁能把生态城道路名字找出一点规律性来?起码要好记一些吧?打个比方,我们就以“和 * 路”为例吧,两头的两个字已经是雷同了,中间的字也要尽量有点联系可不可以?比如用“振兴中华”:“和振”“和兴”“和中”“和华”。我过了“和振路”就知道前面就是“和兴路”了,离“和华路”还有3个路口,一目了然。开发区的十三条大街,虽然没有文化底蕴,也不美观,但是简单明了,好记,实用,到了第九大街就知道前面是第十大街。
因为我们是新兴的城市,跟过去老城市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道路名字不一样。老城市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街道里弄名字没有规律(当然,它们的名字都有各自内在的涵义和鲜明特征),我们尽量去适应就是了。而新城市则需要规划设计者的起点就要高,有特点,有新意,要好记好使,有美感,朗朗上口。要知道,这是我们生态城对外的第一张名片啊!如果真的没有新词好词,倒不如向开发区学习,干脆就老老实实的规定纵向的四条大道以“中”为字头,按照“天津新生”排序:中天大道,中津大道,中新大道,中生大道,横向的路则以“和”为字头,从“和畅一路”到“和畅N路”,反而好记。一笑。
衷心希望将来继续开发的核心区和北部地区不要再出现这些给居民和游人造成混乱的问题了。
以上看到的都是表象,很浅薄的。
所谓褒贬是买主,因为我爱生态城,所以我希望我们的生态城一天比一天好,越来越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