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意拳
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
形意拳与内家拳
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太极、形意、八卦)之一(排序方法为2—5—8)。
形意拳历史
明末清初山西蒲东姬际可(姬隆凤)创心意六合拳——曹继武——河南马学礼创河南心意——山西祁县戴龙邦和戴陵邦兄弟创山西心意、。戴龙邦——河北李洛能。李洛能大量吸收道家理论、功法终变心意六合拳为形意拳。
形意拳是明显的枪拳。枪术是中国周朝以后出现的战场绝艺,有护王定国之功。古有名将赵子龙、姜维善枪。姜维有传人宋朝周侗,乃禁军教头,其徒豹子头林冲继其位,周侗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枪定北疆。形意拳注重实战,打法凶狠,没有花招,直进直退,身法迅疾,较少窜高翻筋斗,此种打法尤其适合战场作战,或在群殴中以一敌十。由此可见此拳是经历数代人经历战场厮杀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谁所创,无法考证,且尊姬际可为祖师。
形意拳还属于道家拳派。自心意六合拳时便有不少道家内容,李洛能变心意六合拳为形意拳时更是大量吸收道家理论、功法。形意拳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有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形意十二形。
形意拳具有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风格是顾中带打,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之训。明家交手几如电闪雷鸣,1分钟分胜负是高手,10分钟分胜负是庸手,30分钟分胜负是打赖架。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练功不练拳。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神拳李洛能超形意拳一步杀改二步,一拳将一武士击飞又将其接住,后有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排名不分先后,前有以善形意拳闻名者,李落能,郭云深,宋世荣,宋世德,车毅斋,刘奇兰,李太合,孙禄堂,尚云翔,李存义,张占奎,宋虎臣,宋铁麟,薛颠,李旭州,唐维禄,张鸿庆,孙存周,李玉琳,张贵良,支燮堂,齐公博,孙振川等。
今有李仲轩,赵永昌,张烈,宋光华,郝德奎,卢正文,张世杰,郭瑛,黄人竣,李新民,任来福,吴炳文,赵川辉,宋润和,魏春,严振桃,于纯海,巩国平,杨海,刘洪,刘树林,程文新,高银鹤,功夫雨洁,寿关顺,裴江涛等等还有许多因不出名或因个人经历有限故未觉知,还待有识之士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