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家海洋博物馆展藏品征集数量已经突破4.5万件,在征集到的众多珍品中,新近入藏的一艘百年船龄的木结构帆动力船是最大的收获,该船也是目前全国馆藏最大、最完整、历史最悠久并仍具有航行能力的传统木结构帆船。 “鸟船”风采 在中心渔港码头上,记者看到了这艘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古帆船“真容”。只见二十余米长的船身下部为绛红色,上部为墨黑色,船头凸起一块红色木板,形状看起来如同鸟嘴一般,船头两侧有逼真的眼睛作为装饰,配合上两抹显眼的深绿,让整个古船都显得生动起来。船体通体为木材建造,长长的桅杆依然威风地竖立着,仿佛在等待着下一次扬帆出海。 “这艘古船长度达到26米,宽度为5.5米,重量为60吨左右,建造于民国早期,距今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是浙江宁海一位收藏家尤飞君先生向博物馆捐赠的。”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副主任王龙向记者介绍,该船为木结构帆动力船,是浙江、福建沿海典型的“绿眉毛”船型,因船头似鸟嘴呈尖形,又称“鸟船”,与沙船、福船、广船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四大名船”。 历史变迁 “这种帆船船型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建造及使用历史,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航运的主要船型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机动力船和钢体船开始成为主流船舶类型,帆船被逐渐淘汰,时至今日,老帆船的存世量已经非常少了。像这艘全部由传统技法建造、体量如此大且保存十分完整的民国早期木帆船非常罕见。”王龙兴奋地表示,这艘古帆船的入藏也是今年国家博物馆征集中的最大收获。 修复还原 “新中国成立后,该船为了增强动力,作了动力改装,去除桅杆,尾部加装了机械动力装置。在确认捐赠后,这艘帆船在捐赠者的指导下,召集当地造船工匠进行了复原修复。”王龙介绍,结构的复原采用传统工艺对该船按“鸟船”制式重新进行了喷涂,让它恢复了江浙“绿眉毛”船的风采。修复工作既达到了文物保护的目的,又实现了对“鸟船”建造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研究和展示中国造船和航运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运到天津 为了确保这艘古帆船能够完好无损地从浙江运送至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颇费了一番功夫。“由于超大超宽,古帆船无法采用整体陆运的方式,为了不破坏古帆船的完整性,拆解运送的方案也被否定。”王龙说,他们也曾经考虑过直接将这艘古帆船拖运回天津,但是由于临近冬季,天气恶劣,风浪较大,出于安全考虑,拖运方案没有成行。“最后我们选择了船运,采取船装船的方式进行运送。”几经波折,他们采用了260吨级的吊车,经过一天的反复调试吊装位置后,将古帆船顺利吊送至一艘千吨货轮上运回了天津。 目前,古帆船已经暂时在中心渔港码头安家,成为中心渔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待国家海洋博物馆建成后,它将“移居”博物馆外专门设置的泊位上,重新“下海”,为游客呈现古帆船的风采。在中心渔港期间,工作人员也将十分精心地对帆船进行定期保养,确保帆船保存完好。
信息来源:每日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