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城建规划严格,一张规划图管了21年。
苏州工业园区看上去好似一个开放式公园 陈雨禾摄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点合作项目。
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在苏州工业园区得到了哪些体现?有哪些经验值得未来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学习借鉴?
经验 1 一张规划图已经管了21年
近年来,来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取经的一茬接一茬,园区管委会应接不暇,于是干脆修了一个园区展示馆,要了解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展馆一定要去。
前天,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馆,重庆晚报记者看到两张图片:一张是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大规模建设之前,由规划专家手绘的金鸡湖畔园区鸟瞰图,另一张是今年同一个位置上拍摄的实景图,两者高度吻合。
苏州工业园区创立之初,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编制了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建立一系列刚性约束机制保证规划实施始终如一,实现“一张规划图,管它到结束”,体现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在苏州工业园区,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规划之上。为此,园区设计了一整套机制:把政府批准的规划公之于众,授权规划师审批各类规划申请,行政管理层不能干预正常的规划审批,技术管理层无权更改已通过法定程序确定的规划。如果投资者提呈的规划设计书被规划设计师否定,可以有两次申诉机会,一旦裁决,就得严格执行。
杨晓敏参与了当初总体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他说,园区管委会编制完成300余项专业规划,形成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为了让规划更合理,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中率先引入‘白地’、‘灰地’等先进理念,对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实施弹性控制,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
“规划规划,不能只是墙上挂挂。”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王翔表示,园区开发至今已有21年,领导班子调整过多次,但开发区发展格局与当初的规划设计几乎一模一样。正是有着这样的规划思维,苏州工业园区才能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经验 2 八成业务一站受理并办结
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苏州工业园区率先把一站式服务概念引入国内。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自1995年成立以来,服务链不断完善,受理业务不断扩大,如今已成为园区亲商服务和依法行政的示范窗口。
从2004年5月开发免表网上审批系统,到2008年12月16日一站式服务中心改版之后的网站正式启用,园区实现了授权业务100%网上报批。2009年,中心牵头建设园区企业数据共享平台,打破部门间壁垒,实现工商、税务、质监、外经贸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也促进了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水平。企业办理业务,只需要进入一站式服务中心的网站上下载表格,填完后点击打包上传,所有业务资料就自动进入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内网审批系统。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内网审批系统进行审批,确认无误后中心就正式换批文。
如今很多城市都有行政服务中心,形式上和苏州工业园区差不多,但实际区别还不小。这些行政服务中心主要是从方便性考量,办事群众不需要跑很多地方,但它只是一个服务窗口,相当于一个收发室,具体审批还是要拿到相应的机关去。
而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站式服务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在充分授权模式下运行的行政审批中心,85%的业务在前台当场受理并办结,10%的业务在1~2个工作日内办结,5%左右的业务在3~5个工作日内办结,把过去收发室似的一站式办公,变成了真正的审批服务中心。
经验 3 合纵连横走出去拓展空间
从最初的引进来到今天的走出去,苏州工业园区一直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合纵连横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输出园区发展经验,促进地区间互利共赢发展,既是园区的使命所在,也有利于打造园区模式品牌。
由苏州工业园区与相城区合作共建的经济开发区——苏相合作区,于2012年1月正式揭牌。在合作共建中,苏州工业园区将品牌效应、高端制造业聚集的产业优势同合作区的空间区位优势结合,一直不断探索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除了苏相合作区,苏州工业园区还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南北挂钩”的部署,与宿迁市共建苏宿工业园;按照“跨江联动”的部署,与南通市共建苏通科技产业园;按照中央援疆部署,与新疆伊犁州共建霍尔果斯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经验”可谓花开五朵。
作为带头大哥的苏州工业园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敢于技术输出,注重发展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开发机制的充分转移,结合各地区的优势,在植入后产生了极强的内生效应,减少了该地区改革发展的成本。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技术输出的一大亮点,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的核心团队成员大都来自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团队。重庆成为中国与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运营中心,也有这个团队的一份功劳。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公司(中国)副总裁邱榉檀介绍,凭借对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经验,从去年12月起,邦城规划就接受重庆方面委托,对重庆申报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方案给出一些研究咨询建议,为方案最终胜出加分不少。
经验4 最小土地消耗换来最清新环境
“没搞错吧?看上去不像工业园啊!”前天,与重庆晚报记者同车、第一次从四川去苏州看女儿的薛大爷,刚走出苏州工业园火车站就惊叹起来。这并非薛大爷少见多怪,因为和他一样的大多数人印象中,工业园区的概念就是车间厂房林立,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
而在苏州工业园区内,栋栋高楼间布满绿茵,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等几大名胜湖泊,点缀在古色古香的现代民居中,矗立在湖畔边的摩天轮、环球188大楼更是别有一番江南韵味。
行走在苏州工业园区,完全没有工业城市那般压抑的感觉,整个园区由不光有道路、高楼和工地,更有绿地、湖泊和溪流,即便没有开发的地方也都披上植被、种上大树,站在高处望去好似一个开放式公园。
“21年前这里只是一处低洼沼泽。”苏州工业园区东湖大郡社区一位居民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当年政府准备搞园区时他是反对的,担心这里成为不毛之地。21年过去了,因为这里的好环境,不仅老居民留了下来,外来人口更是超过土著。
与一般开发区的建设不同,苏州工业园区着眼于“既是先进产业集聚区,又是现代化新城区”的定位,通过“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发展工业用地,建设基础设施,随后开发居住用地以及商业区”的开发模式,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模样——以最小的土地资源消耗,换来最清新的水和空气。
在规划建设中,园区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支持优质环保项目,在寸土寸金的中央商贸区,把环金鸡湖畔那片最为投资者青睐的20多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成公共资源,让公众充分享有;另一方面敢对项目说不,多年来因土地资源利用和环保因素被否决的引资项目有300多个,投资金额20多亿美元。从2003年开始,园区对投资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原则上推荐进标准厂房。
2015-11-11 12:13来源: 华龙网-重庆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