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台湾称呼(入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或农历十一月十五(满月)前后共30天范围内之1天。
北方
中国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 - 有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认为冬天寒冷而人体耗热量多故应该多吃有营养的食品补充热量。因此有冬至日有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吃馄饨寓意破阴释阳,表达冬至的新旧交接宇宙混沌状态,更意味亲自开辟世界;而吃饺子又俗称“安耳朵”(挤饺形似耳朵),民间习俗认为冬至日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也不利农事收获;另一说吃饺子防为纪念药王张仲景。而饺子、馄饨和包子等更会是家庭成员团聚围桌而食,称为“蒸冬”。
- 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提及:“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
-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提及:“享先则以馄饨。”;
- 清代乾隆年间记载着一段岁时民俗:“冬至、祀先祖,食馄饨,取阴阳胚胎,包孕浑涵。”;
- 河北《柏乡县志》则提到:“冬至日,作馄饨为食,取天开于子”,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聪明。”
- 传说在汉朝的医圣张仲景体念家乡乡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药材包在面皮中,作成耳朵的样子,给乡民们治病补身,这个药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娇耳汤”,娇耳就是饺儿。
- 据最早在《荆楚岁时记》记载之风俗,陕西一些地方在冬至会食用红豆粥,认为可以驱疫鬼以避疫与卜壬日,该疫鬼相传乃共工之子在冬至日死亡后的化身。传统华夏人民一直以红豆、赤豆、桃木等有避灾袪疫的“神物”来陪件节时,更有“剪草成马,撒豆成兵”一说,屏山先生《至日诗》亦有描述:“豆糜厌胜怜荆俗,云物书祥忆鲁台”;随后此习俗与冬腊节令的腊八粥融合,遂民间记忆传袭出现了模糊。
- “拥炉会饮”:炉火与酒都属暖,围炉温酒,团聚共饮,既扶阳又贺节。
- 北方少数汉族和朝鲜族人还会吃狗肉,认为是大补食品。
- 北方满族旗人在冬至时既祭天又祭祖:到了冬至晚上,家庭会在庭院内铺桌、摆供桌,挂“天地祃儿”,杀猪祭祀;同时祭祀祖儿,在院内立祖先竿子,其中竿顶为葫芦状,下有“刁斗”。参与祭典之亲朋事后更获分得祭祀用过的肉(称为“白肉”)享用,是为“吃白肉”;而猪肠和猪尿则丢在刁斗上任雀鸟进食。
- 北方冬至前后亦是旧地主讨债的时期,穷苦人往往外出讨饭,各地社仓实行赈济。民众也喜欢扫雪煮茶,认为有助健身。
南方
中国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汤圆、粉糍粑等甜食的习俗: - 冬至日会食用以米面制成的圆形食品,即“汤圆”、“团子”、“团圆子”(在中国北方称为“丸子”),取圆形象征天与阳,寓意年终团聚。汤圆有馅料者用作祭祖,无馅料者用作祀神。沿海地区人民更往往把汤圆造成红色与白色以寓意阴阳交泰。冬至吃过汤圆也象征著年长一岁。除了畅快饮食,民间亦有“晒冬米”习俗,水洗白米后在冬至日的阳光下曝晒,留给日后有病者煮粥食用。
- 有谚语“若要富,冬至吃块热豆腐。”南方民众流行趁冬至时值农事换年之交的前夕夜吃豆腐进补,同时选种,称为“豆腐节”。
- 江浙一带在冬至吃汤圆外,还要吃桂花酒酿,并祭祖。
- 苏州习俗,冬至日家庭成员团聚吃团圆饭,如有家人出门也会留一套碗筷悬念,其中饭前祭祝祖先,饭菜有全鸡、全鸭、大青鱼、红焖蹄膀等。此外还有饮冬至酒的习俗,酒水以酒和糖制作,一般是仅冬至面世的桂花冬酿酒,老少皆宜。
- 福建的福州一带则在冬至吃𥻵。
- 此外还有吃长线面的习俗,喻意长寿及盼望冬至后每天白日长度逐渐加长而大地尽早回春。《梦梁录》卷六则提及“一阳后日晷渐长,比孟月则添一线之功”。
- 冬至节时扫墓叫“过冬纸”。这种风俗在闽南和莆仙地区有此风俗,借此与先祖的灵魂共存。
- 江南也流行一种饮食占卜游戏,以汤圆象征人,通过占卜方式祈求生育;
- 在竹筛放入米圆,每次取出两个,最后如剩下1个米圆则认为必定会生男孩,如剩下2个米圆则认为必定会生女孩。
- 用火烤以糯米制作的冬节圆,如汤圆胀而不裂则认为宜生男孩,如汤圆胀而裂则认为是生女之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