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瓢虫 于 2019-3-10 09:06 编辑
![]() 如果把天津一分为二,左边是经常想吃鱼的、右边是不经常吃鱼的(经常=2次/周),那么左右两边的人数会是什么比例呢?
无论如何,靠近海边的城市依赖渔业资源,“吃海”为生,虽然资源发生变化,生产经营结构发生转变,但“吃海”却的的确确成为了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一部分。很多人瞄准了这一所剩无多的资源,开展起了旅游、餐饮,依然围绕着“吃”来展开,其中无论本地还是外地,来到天津,最好就是出海打渔,在海上来一顿海鲜大餐。所以,来天津旅游,或者在天津本地游玩,坐坐船是最常见不过的了。 但作为大地之声的参与者和伙伴们,却往往是不满足于此的。我们多了几个关注点: 1、滨海的这些渔业资源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2、我们是否可以吃的健康? 3、我们是否可以吃的持续? ![]() 所以,在2018年大地之声确立以基于地方的教育为理论依据的行动,开启了基于地方的教育X有鱼课程,点击了解一下。希望我们可以和这片土地有更深入的联结,通过最真实的情境学习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并发现这里的问题。 ![]() 除了科普认知、亲身体验滨海环境、出海打渔、品尝海鲜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去了解呢?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了“渔船”,天津滨海的渔船有着百年的历史,随着生产需求的增加、机械化程度的提升,一艘艘风帆船加上了马达,见证了小渔村的规模渐大,见证了海鲜市场的兴起,也看到了鱼群的减少、种群的锐减,现在还见到了渔村的消失和“钢壳”的出现。
![]() 01
第一次有鱼项目参与者登船玩耍 同时,渔船文化也是渔家文化的代表,关于渔家的谚语、渔家号子、船对,甚至作为非遗项目的飞镲都与渔船密不可分。
下面,大地之声地方探索小队录制了一段16分钟的视频,通过一位75岁高龄的老渔民赵加伶了解他和他的渔船。
https://v.qq.com/x/page/y0845koywtw.html
视频过后,我们再来回顾下老先生说的一些值得重新聆听的话:
虽然古帆船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现在已经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存在。 帆船的制作是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演化、发展中形成的,这在那个年代也是一次飞跃,反应了祖先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心血。 我的愿望就是把我知道的传给孩子们,希望手把手教给孩子们,达到最完美。 孩子们参与这样的渔船制作,可以学习这段历史,锻炼手脑智慧,同时制作渔船需要耐性,培养孩子们的性情,这就像我们国家的楷书似的,真要把楷书写好了,把行草隶篆写好了,人不会发脾气,逐步就走向有韬略了。 ——赵加伶
接下来,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你也一定可以猜到,我们要邀请赵加伶老师,来为我们教授渔船建造课!如前所说,这不只是一个渔船建造,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民俗、文化、故事,当然也少不了大量的木工制作。瞧瞧这些工具吧!你都将使用到 ![]() 为了准备这次课,我们花了很长时间与老师沟通,一起商讨如何排课、如何讲授,赵老师从一月份开始认真撰写了一份讲课材料,多达11页,完全的手写稿。光校对稿件就花了两天时间。有必要跟大家分享:
下面就是课程介绍,总计8次课,每节课用时3小时: 课次 | 主要实践内容 | 其他学习内容 | 1 | 学习使用工具 | 渔船发展历史沿革 | 2 | 船底制作 | 渔船部件 | 3 | 船底制作
| 铺誌庆典 渔文化故事 | 4 | 甲板制作
| 渔家号子 | 5 | 六大横制作 | 渔家谚语及故事 | | 船舵制作
| 渔船观察和交流 | 7 | 大桅,贴船对 | 渔文化创作 | 8 | 展示 |
| 课程时间安排:2019年3月17日(周日)—2019年5月12日(周日)每周日开课,中间休息一周。
课程对象:10岁以上儿童与家长、青年公众、老年人,本次课共10个名额。 课程费用: 1500元/组(一名儿童+家长一名或青年单独报名) 特别鸣谢: 刘翠波老师在此过程中提供的协助,以及 中新天津生态城首届公益创投项目
课程咨询: 大地之声现已开启全年课程预约,包含校园/社区/合作机构免费课,30以上即可预约,课程预约及咨询欢迎联络伙伴小音符: 名称:小音符工作职责:积极支持大地之声的各项工作,将之变得悦耳好听;也负责用心聆听大家的各种咨询、问题、建议和故事,将之看做美妙音符。 大地之声,2015年创立,天津本土首家自然教育机构。拜自然为师,视生活即教育。积极开展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课程,全力推动建立自然学校。我们相信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即大地之声,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