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谦 《美食家》来自一本书 因一位老师推荐,他说他对这本书的评价远在《活着》之上。虽然这本书已经绝版,仍然去孔网上淘了来。装帧很特殊,像是编辑故意要做些仪式感一样,将书做成了礼品装。 我淘到的是2005年6月首版当年10月三刷的版本。可惜作者陆文夫2005年去世了,此书后来一直没有再印,不知是版权问题还是其它问题。陆文夫的作品不算多,古吴轩出版社是唯一出版了《美食家》单行本的出版社。 作者陆文夫 当时的责编是王稼句老师,装帧是周晨老师,看得出他们的用心,扉页用到的纸也是特种纸,这样的触感,就像到了苏州,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是那样吴侬软语一样。扉页后面赠送了陆文夫剪影的一张藏书票。又是一个惊喜。而每隔几页就有的插图也是亮点,这要感谢张晓飞老师。哦,差点忘了,随书还赠送了张晓飞老师的插画明信片。我手上的是8-8,想必应该有8张吧。如今要集齐应该是不可能了。只能感叹编辑老师们的用心良苦。 好的纸质书,不是一个人的心血,是一位又一位编辑老师在对这本书的内容的热爱下,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也是我爱纸质书的原因。是啊,单从装帧、插图、排版、设计上,这本书已经让我惊喜太多了。 对于吃,我是从来不讲究的人。在家靠父母,上班靠外卖,出差靠快餐。看了《美食家》才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应该有这样许多。开篇写面店朱鸿兴,写到面的吃法“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交(面多些,交头少点),重交轻面(交头多,面少点),过桥——交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挟过来,好象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一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 已是让我大开眼界了,而且心心念念想去尝尝这特殊的面。 更何况我们的美食家朱自冶要吃的还必须是头汤面呢,为了吃这碗头汤面,他必须“必须擦黑起身,匆匆盥洗”且视之为享受。为了心中所好,自是可以放弃一切其他享受。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可是陆文夫,却不想让朱自冶安安心心地做一个美食家,他安排了“从小便接受了此种“反好吃”的教育,因此对饕餮之徒总有点瞧不起。特别是碰上那个自幼好吃,如今成“家”的朱自冶以后,见到了好吃的人便象醋滴在鼻子里。” 的高小庭做为主人公来和朱自冶作对。而且为了让我们的美食家更加难过,竟然还让高小庭做了苏州最好的餐厅松鹤楼的话事人。外行的人,而且是痛恨美食的人管理了一家有着最好的厨师和跑堂的餐厅,对于我来讲,就像一个从来不读纸质书的人,管理了一家书店一样。他一定是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他一定认为大家都应该不读书,或只读电子书的。就像高小庭一样,认为大家是不需要吃美食,只需要填饱肚子即可的。这真是灾难。 在这样的灾难下,我们的美食家先生,却从婚姻中找到了美食的另一种享受,陆文夫书中是这样写两人的相爱过程的:“朱自冶一吃销魂,从此很少见到他的踪影。他再也不像没头苍蝇似的在街上乱转,再也听不到他清晨开门去赶朱鸿兴;他不食人间烟火了,一日三餐都吃在孔碧霞的家里。一个会吃,一个会烧;一个会买,一个有钱。两人由同吃而同居,由同居而宣布结婚,事情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是啊,除了饭店,家中能有一位像孔碧霞一样的厨神级夫人,朱先生真是夫复何求了。这大概就是梦想实现的样子。看到陆文夫对结婚后的这一对幸运的人儿这样描述过一段质朴的话:“人们每天早晨都看见朱自冶夫妇上菜场。两个人穿着整齐,一个拎篮,一个拎包,一个人的膀子套在另一个人的膀子里,惹得行人侧目而视。” 这真应该是人生幸福的样子。一位为吃而生,而且能将美食之妙处转换成语言准确表达的人,一位可以做出天下美食的人,难道不是绝配吗?这段生活,想必是朱先生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 对于不幸的时光,已经有太多的故事描写。里面见风使舵的小人,我也不想再让他登上我的文章。我要跳过一段对于高小庭和朱自冶都痛苦的这些年。直接再回到高小庭重掌松鹤楼的时代。 高小庭有很多缺点,但他并不坏,他只是缺少做事的方法。50岁的他,希望重活一次,时代给予了他难得的机会。让历史的文化重归大众,让美食重回松鹤楼。他请回杨中宝,也请来朱自冶,希望这美食不要失传…… 这本书是一部中篇小说,读起来并不费神,陆老的文字朴实无华,却于字里行间记录的是苏州悠长的饮食文化以及人性那最珍贵的闪光点。如果说《活着》让我压抑地哭不出来,《美食家》则是一本让我看到希望,且相信美好的事物终将美好的一本书。 感谢张老师推荐。 在我心中,苏州,已是另一种意义。 涉读书籍 《美食家》 作者: 陆文夫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关注一本书房 一同分享好物 添加“小书童” 进群备注 “谈天说地”
来自群组: 一本书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