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沽位于天津市老城厢以北,地处红桥区的最北端,在现西沽公园后门一带。咸阳北路附近的勤俭道至本溪路之间。以老丁字沽村为基础,其南部则是 1952 年建的丁字沽工人新村。
丁字沽因位于北运河、大清河(早已改道)汇流处,形若“丁”字而得名。《新校天津卫志》云:“丁字沽,去城北七里,其河型犹如丁字之象。”又于鹤年《天津卫考初稿》云:“沿直沽而北为丁字沽,取水形象丁字也。”在天津的诸多区片类地名中,丁字沽是起源较早的一个。《天津市地名志·红桥区》称,此地汉代即有人居住。然而这终属于故老传闻,于史无徵。但至少到元代,丁字沽已形成聚落。明代迁都北京后,包括丁字沽在内的三沽(直沽、西沽和丁字沽),漕粮转运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丁字沽曾一度名为兴隆镇,但到底“兴隆”的程度如何,似乎也缺乏有力佐证。相传乾隆巡游过丁字沽,见附近桃林连片,垂柳成行,渔帆万点,菜蔬千畦,不觉心旷神怡,遂命停船赏景。乾隆问此系何处?随从大臣答曰“丁字沽”。乾隆听后以为“不吉”,因命改称“兴隆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官方均称丁字沽为兴隆镇,但老百姓叫着不顺嘴,仍就叫这里丁字沽。 (本文摘自《天津方言》报2018年2月号,总第3期。)
《天津方言》报创刊于2017年9月9日,由天津非遗保护协会、南开区文联支持、天津方言协会主办,郭文杰先生任主编,张显明先生、王和平先生任责任编辑,每月一期,免费发行,每期印数5000份。天津著名书画家姚景卿先生为《天津方言》题写报名。 【更多阅读】 孟国:二把刀、二巴巴、二五眼 张春生:小语句,大声调,细情李子健:津话说叉 罗澍伟:“扛刀”与“挎刀” 赵永强:嘎巴菜不是锅巴菜 宋玉文:兔儿爷 高伟:“九地”在哪? 老明:天津有过栏杆铺
张建强:冬菜的讲究 三酉话:李纯牌桌遇老乡,报仇十年不算长 李炳德:对天津方言研究的几点看法 张绍祖:早年天津学校方言 张显明:冯老缝卖鱼——堆乎了
李子健:“尖山儿” jiān shān er
津沽记忆博物馆是《天津方言》报的授权发报地点,这里有“方言写的字儿、方言说的韵儿、方言用的地儿、方言讲的味儿、方言表的事儿、方言藏的闷儿”!您如果想看这份有文化又好玩儿的报纸,可以来津沽记忆博物馆领取,免费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