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半岛观邸宜禾第15盘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查看: 27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授权】《神堂记忆》之四:一次夜海救援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355

帖子

14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7 23:59:45 | 只看该作者 |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本号从2017年11月15日起历时两个月连载了王雅鸣先生的《大神堂往事》。连载刚刚完成就收到了“土生土长的大神堂人”、作家姜茂树先生的《神堂记忆》。渔村的拆迁虽然拆掉了祖居的老屋、牵走了渔民儿女,但拆不掉“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牵不走难忘的乡愁和岁月的记忆......

让我们随着茂树老师的笔重回大神堂。

齐惠敏

2018.1.29


作者寄语

齐老师您好:我是土生土长的大神堂村人,是听着渤海湾的涛声长大的,对于生我养我的小渔村有着深厚的情感。

大神堂村位于渤海湾底部,处在东经117°57′31″,北纬39°13′05″的坐标点上。她是滨海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目前天津市沿海仅存的一个渔村,这里盛产鱼虾蟹贝等海鲜产品,也曾是传说的“燕王扫北”、“凤凰飞落海边”的地方,同时她还是最早见到天津市第一缕曙光的地方,“神港”最南端矗立着书法家唐运来先生书写的“津门第一缕曙光”碑。

先祖们为了生存,曾顽强地与狂涛骇浪搏斗,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善良互助、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创造出朴实淳厚的民俗民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座“鱼骨庙”为我们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就连她的村名也充满神秘的色彩。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朴渔村,为了滨海新区改革开放与整体发展的需要,承担了最大的牺牲,已经开始进行整体搬迁。古老的神堂庄,就要在村民和世人的眼里与记忆中逐渐消失,令人十分惋惜。

我忘不了幼年时期曾住过的茅草房,忘不了在煤油灯下学习和聆听的传说故事,忘不了在鱼骨庙里上学的美好时光,忘不了与同伴在海边戏耍的乐趣,忘不了穿上工装,第一天在村企上班的欢乐情景,忘不了村民们勇战海啸、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

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却始终萦绕在脑际,且越来越强烈。因此,便萌生了将自己经历的事情、本村的发展变化整理成文字的想法,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撰写完成《永远的故乡——大神堂》一书,在村民中引起反响并给以肯定。

与神堂村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她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之中。因此,我在村里寻找询问当年那些在海上曾经英勇救助渔民、渔船的老渔民;我们曾一起参加战海啸和抗震救灾的那些老师、同学和村民们。受访的人在讲述当时的情景时都很激动,他(她)们说村庄已经拆迁了,今后永远再也看不见找不到曾经的家了,应当把这事讲给年轻人、讲给更多的人。现在这些事情已无人提起,包括自己的子女都不了解了。他(她)们表示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记住神堂村的老一辈人曾经做出的贡献,因她凝聚着大神堂人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对于先辈和今人创造的历史业绩,我们理应弘扬。对于村民的鼓励,我牢记在心,于是又写出几篇关于大神堂村渔民海上救险、救人的故事。

神堂庄有故事,神堂庄的往事不能忘记,神堂庄的渔家人大可赞颂!

不忘大海、家乡的养育之恩。大神堂,那里有我的魂与根,是我永远眷恋的故乡!

请齐老师指导,感谢!

姜茂树

2018.1.15



1970年4月,正是渤海湾毛蚶生产的旺季。那时一到拉蚶子季节,人们似乎都忘记了疲劳,不分昼夜地抢抓时间连轴干。这天傍晚,神堂村第二生产队的风篷船“大一号”,来到岐口唐家湾海域拉蚶子。刚过三更天,正当大家干得起劲时,天气突变,浓云贴着海面翻滚,八九级的大风把拉着网的大一号船刮得上下颠簸、左右摇摆,大篷角(篷面底端外角)快要挨到水面了。木船一会儿被托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抛下浪底,船员们要抓住舱板才能站稳,情况十分危险。驾长刘景密急忙下令:“起网、掉头,赶紧收港!”人们七手八脚地忙活起来,就在这时,有人大喊:“快看,上风头有红灯和火把!”正在全神贯注地把着舵杆的刘景密,立刻意识到那是遇险求救的信号,他看到不远处果然有海灯和火把的红光,在狂涛中剧烈地抖动,同时还隐约听到断续的呼救声。

李铁利先生授权作品

这里是渤海34区,水深达三十多米,俗话说海上无风三尺浪。此刻,大风掀起的近二三米高的大浪,像一面墙似的平推过来,一下就把大一号船压进水里,好一会儿才又钻出来,大一号船也面临着沉没的危险。刘景密自幼跟随爷爷撑船,头脑灵活,勤学好问,积累了不少经验,二十多岁时就当上驾长,领船作业是人们公认的一把好手,又在大海里闯荡这么多年,经历大小风险无数,但遇上这么突然、这么大的风暴,却还是第一次。

这时候也顾不得多想,捯起网也已经来不及了,刘景密大声喊:“救人要紧,快甩掉蚶子网,划樯(侧风Z字形往复行驶)顶上去!”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没有机械动力的风篷船只靠自身的能力,要想返回上风头谈何容易,何况大一号船已是满载,行驶缓慢。在这么大的风浪里划樯走Z字形,船若横遭大浪,很可能会有船倾人亡的危险。刘景密思索片刻后果断决定:“卸掉蚶子!”他吩咐船员严密封堵各舱口,同时拆除船两边的外邦蜡(起安全和围栏货物作用的木挡板),利用大浪涌上船再退去的水流和用铁锨往外推把蚶子带走的方法,减轻载重。

大一号船逆着风浪逐渐顶上来,到附近才透过夜色看清,那是一条门锭子船,头已扎进水中,后屁股在慢慢翘起,渔家人叫这是“钉橛子”了(钉木桩)。此时风还在不断加大,浪涛更猛了,这条船恐怕很快就会沉没,如不抓紧救援,人命难保啊!当大一号船就要接近那条船时,一个大浪涌过把他们冲开了。门锭子船的人们看到擦肩而过的大一号船时,都绝望地哭起来。那条船上的老驾长很冷静,他及时制止了船员的哭闹,叫人点起一个火把并晃动。刘景密看到后马上明白,也叫人点起火把晃动进行呼应并吩咐点亮备用海灯,让船员一起呼喊口号。遇险人员看到燃烧的火把和红灯后明白:这船肯定还会回来救我们的!

刘景密沉着镇定地指挥,但两次救援都未能成功,他把大家叫到一起商量该咋办。曾当过多年驾长的老船员李洪魁说:“在这么大的风浪里救人,需要胆量、技巧和坚定信心。听老人们说过,遇到这种情况,得要绕到出事船的下风头,那里风浪稍平稳一点儿,容易帮靠。”于是,刘景密重新部署:“只升小篷并让船员刘丙合守在船头,看好小蓬,听口令随时升降;李洪魁帮着把舵;姜再洪搭桥板;刘丙良举火把报警照明;李秀民、刘仕清两个年轻人准备扔绳子;等两船靠拢后,大伙儿都到腰窝(船中心)处接应。”

李铁利先生授权作品

一切安排准备好,大一号又向门锭子船靠近。真是艺高人胆大,就在大一号的船头快要和门锭子船相撞的一刹那,刘景密瞅准一个大浪涌过的平静间隙高喊:“落头蓬、扔绳子、搭桥板!”接着,他抓住机会猛一推舵,船头迅速一偏,擦着门锭子船边靠住。这时,就见两条绳子飞出,桥板也快速伸过搭好。遇险船的几名船员按顺序接连爬过桥板,登上了大一号船。与此同时,正在附近驶向渔港躲风的神堂村的另一条叫“大吊子”的风篷船,看到遇险求救信号后,也一边卸蚶子,一边顶着风浪赶过来。

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刘景密指挥大一号和大吊子船,载着获救人员连夜赶往塘沽海河防潮闸码头。事后,北塘村领导与获救渔民代表——红星大队青坨子庄的老驾长刘保生,专程来到神堂村,向村领导与大一号船驾长刘景密,敬送锦旗和感谢信。(待续)

(本文在2017年2月以《大神堂往事.续篇》为题在《天津日报.满庭芳栏目》连载)

【相关阅读】

王雅鸣:《大神堂往事》总目录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一:海风中的那面旗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二:雾海救险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三:海上女英雄

【更多精品文章阅读】

李希闵:《沽水流霞》总目录及序跋


作者简介

茂树,本名姜茂树,

作品见于《中国老年报》《中国青年》《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今晚报》《滨海时报》《天津社会文化》《中华诗钟》《海河文化》《中华风》《诗文杂志》《蓟运河》《大沽口》《直沽文化》《七里海》《中国诗歌网》《北方网》等报刊、网站。有作品获市、区征文赛三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著有村庄史类《永远的故乡——大神堂》民俗小说《鱼骨庙的传说》。

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海河文学社》会员、编委;天津海韵诗社会员、久萍诗社会员、汉风诗社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生态梦网版权所有   © 2013-2015 ECODreamers.com     津ICP备14004310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布  不代表生态梦网立场  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