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半岛观邸宜禾第15盘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查看: 28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授权】《神堂记忆》之三:海上女英雄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355

帖子

14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1:19:47 | 只看该作者 |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本号从2017年11月15日起历时两个月连载了王雅鸣先生的《大神堂往事》。连载刚刚完成就收到了“土生土长的大神堂人”、作家姜茂树先生的《神堂记忆》。渔村的拆迁虽然拆掉了祖居的老屋、牵走了渔民儿女,但拆不掉“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牵不走难忘的乡愁和岁月的记忆......

让我们随着茂树老师的笔重回大神堂。

齐惠敏

2018.1.29


作者寄语

齐老师您好:我是土生土长的大神堂村人,是听着渤海湾的涛声长大的,对于生我养我的小渔村有着深厚的情感。

大神堂村位于渤海湾底部,处在东经117°57′31″,北纬39°13′05″的坐标点上。她是滨海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目前天津市沿海仅存的一个渔村,这里盛产鱼虾蟹贝等海鲜产品,也曾是传说的“燕王扫北”、“凤凰飞落海边”的地方,同时她还是最早见到天津市第一缕曙光的地方,“神港”最南端矗立着书法家唐运来先生书写的“津门第一缕曙光”碑。

先祖们为了生存,曾顽强地与狂涛骇浪搏斗,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善良互助、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创造出朴实淳厚的民俗民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座“鱼骨庙”为我们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就连她的村名也充满神秘的色彩。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朴渔村,为了滨海新区改革开放与整体发展的需要,承担了最大的牺牲,已经开始进行整体搬迁。古老的神堂庄,就要在村民和世人的眼里与记忆中逐渐消失,令人十分惋惜。

我忘不了幼年时期曾住过的茅草房,忘不了在煤油灯下学习和聆听的传说故事,忘不了在鱼骨庙里上学的美好时光,忘不了与同伴在海边戏耍的乐趣,忘不了穿上工装,第一天在村企上班的欢乐情景,忘不了村民们勇战海啸、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

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却始终萦绕在脑际,且越来越强烈。因此,便萌生了将自己经历的事情、本村的发展变化整理成文字的想法,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撰写完成《永远的故乡——大神堂》一书,在村民中引起反响并给以肯定。

与神堂村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她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之中。因此,我在村里寻找询问当年那些在海上曾经英勇救助渔民、渔船的老渔民;我们曾一起参加战海啸和抗震救灾的那些老师、同学和村民们。受访的人在讲述当时的情景时都很激动,他(她)们说村庄已经拆迁了,今后永远再也看不见找不到曾经的家了,应当把这事讲给年轻人、讲给更多的人。现在这些事情已无人提起,包括自己的子女都不了解了。他(她)们表示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记住神堂村的老一辈人曾经做出的贡献,因她凝聚着大神堂人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对于先辈和今人创造的历史业绩,我们理应弘扬。对于村民的鼓励,我牢记在心,于是又写出几篇关于大神堂村渔民海上救险、救人的故事。

神堂庄有故事,神堂庄的往事不能忘记,神堂庄的渔家人大可赞颂!

不忘大海、家乡的养育之恩。大神堂,那里有我的魂与根,是我永远眷恋的故乡!

请齐老师指导,感谢!

姜茂树

2018.1.15



那是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渤海湾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大渔汛接连出现,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渔船数量不断增加,掀起一个又一个生产高潮。


李铁利先生授权作品

妇女队长刘淑珍,和女青年王永芝、刘洪珍商量后,她们决定要带头上船。海上生活可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要摔打一阵子才能成为合格的船员。晕船,这是所有人需要闯过的第一道关口。一天,渔船正在拉网时突然变了天(那时气象预报很不及时、不准确),大雨倾盆而下,狂风劲刮,搅得天海混沌一片,几尺高的浪头猛扑过来,把小渔船冲撞得就像葫芦瓢一样。此时,刘淑珍头胀得似要裂开了,四肢无力,站不稳,并翻肠倒肚地呕吐不止,像是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似的。她蜷缩在船舱里,一个昼夜水米没进。等到渔船返回,站在陆地上,两条腿就像绑上沙袋、踩在棉花垛上似的晃晃悠悠,怎样回的家,她已记不清了,觉得就像是生了一场大病,一头扎在炕上,呼呼地睡着了。经过晕船折腾,虽然身体虚弱、身心疲惫,但她却没有丝毫的退缩。几天后,他说服了父母又勇敢地上了船。

繁重的劳动是出海妇女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打篷、打锚、撒网、捯网、装筐、卸货等,全是体力活。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出海妇女已能在船上站立、拉风箱做饭,干那些最累人的重活儿了。不服软的刘淑珍,每次都抢着干、赛着干,丝毫不肯落后。社员们说,“晕船关”终于闯过来了。

这一天,刘淑珍所在的渔船,寻找到一个大鲙鱼群,一网上来两条船都装满了,驾长立刻命人挂上两面旗子(挂一面超千斤,挂两面超万斤)。海上收货的大船看到信号及时赶过来。渔场离家远,鲙鱼不易保鲜,打的鱼又多,就先用食盐腌好后再运回家。收货船驳货时,生产船上要有人员过去帮助装筐、入舱、撒盐等。

收货船刚刚靠好,刘淑珍就分开众人向大船跳过去。她的一只脚才踏上大船蜡子板的上头,还没站稳脚,一个大浪涌来,将两船推开,她不由自主地向后仰,“扑通”一声掉下去。站在收货船舷边的驾长、副驾长、揽头的(负责行船的船员)跟着也跳下水,迅速将她托出水面。船上的人伸手拽住胳膊把她拉上船。由于用力过猛,致使她的右胳膊脱臼。

这年的七月,全公社渔船到辽宁湾去扒蚶子,作为渤海公社妇女部副部长的刘淑珍,又带领部分社员到锦州小凌河的王家窝铺去干活。当时,天气特别炎热,扒来的蚶子必须当天加工完,否则就要腐烂变质。由于不分昼夜地连续干活,再加上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生病了。于是,她硬撑着也在发烧的身体,带头干起活计——挑起大筐从船上卸蚶子、煮蚶子、摔蚶子,保障来一船卸空一船、加工一船,终于如期完成蚶子生产、加工任务,创造了村里的最好收入。这一年,她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李铁利先生授权作品

刘淑珍凭着坚定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逐渐适应了海上作业的特殊环境,带领众姐妹有力地支援了渔业生产,成为在大风浪里闯荡的带头人、海上生产的“半边天”,为建设神堂村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的事迹被上级部门广为宣传,沿海的蔡家堡、双桥子、海沿子等渔村,迅速掀起一个上船支援渔业生产的热潮。这些事迹被载入汉沽区志,同时她还被选为河北省青年积极分子,光荣地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敬爱的周总理、朱德、贺龙、林伯渠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如今,年届八旬的刘淑珍老人,回忆起当年见到周总理时的情景,仍难以抑制兴奋的心情,经常向晚辈讲起令她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待续)

(本文在2017年2月以《大神堂往事.续篇》为题在《天津日报.满庭芳栏目》连载)
【相关阅读】

王雅鸣:《大神堂往事》总目录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一:海风中的那面旗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二:雾海救险

【更多精品文章阅读】

李希闵:《沽水流霞》总目录及序跋


作者简介

茂树,本名姜茂树,

作品见于《中国老年报》《中国青年》《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今晚报》《滨海时报》《天津社会文化》《中华诗钟》《海河文化》《中华风》《诗文杂志》《蓟运河》《大沽口》《直沽文化》《七里海》《中国诗歌网》《北方网》等报刊、网站。有作品获市、区征文赛三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著有村庄史类《永远的故乡——大神堂》民俗小说《鱼骨庙的传说》。

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海河文学社》会员、编委;天津海韵诗社会员、久萍诗社会员、汉风诗社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生态梦网版权所有   © 2013-2015 ECODreamers.com     津ICP备14004310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布  不代表生态梦网立场  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