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半岛观邸宜禾第15盘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查看: 27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授权】《神堂记忆》之一:海风中的那面旗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355

帖子

14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1:40:15 | 只看该作者 |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本号从2017年11月15日起历时两个月连载了王雅鸣先生的《大神堂往事》。连载刚刚完成就收到了“土生土长的大神堂人”、作家姜茂树先生的《神堂记忆》。渔村的拆迁虽然拆掉了祖居的老屋、牵走了渔民儿女,但拆不掉“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牵不走难忘的乡愁和岁月的记忆......

让我们随着茂树老师的笔重回大神堂。

齐惠敏

2018.1.29


作者寄语

齐老师您好:我是土生土长的大神堂村人,是听着渤海湾的涛声长大的,对于生我养我的小渔村有着深厚的情感。

大神堂村位于渤海湾底部,处在东经117°57′31″,北纬39°13′05″的坐标点上。她是滨海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目前天津市沿海仅存的一个渔村,这里盛产鱼虾蟹贝等海鲜产品,也曾是传说的“燕王扫北”、“凤凰飞落海边”的地方,同时她还是最早见到天津市第一缕曙光的地方,“神港”最南端矗立着书法家唐运来先生书写的“津门第一缕曙光”碑。

先祖们为了生存,曾顽强地与狂涛骇浪搏斗,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善良互助、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创造出朴实淳厚的民俗民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座“鱼骨庙”为我们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就连她的村名也充满神秘的色彩。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朴渔村,为了滨海新区改革开放与整体发展的需要,承担了最大的牺牲,已经开始进行整体搬迁。古老的神堂庄,就要在村民和世人的眼里与记忆中逐渐消失,令人十分惋惜。

我忘不了幼年时期曾住过的茅草房,忘不了在煤油灯下学习和聆听的传说故事,忘不了在鱼骨庙里上学的美好时光,忘不了与同伴在海边戏耍的乐趣,忘不了穿上工装,第一天在村企上班的欢乐情景,忘不了村民们勇战海啸、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

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却始终萦绕在脑际,且越来越强烈。因此,便萌生了将自己经历的事情、本村的发展变化整理成文字的想法,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撰写完成《永远的故乡——大神堂》一书,在村民中引起反响并给以肯定。

与神堂村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她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之中。因此,我在村里寻找询问当年那些在海上曾经英勇救助渔民、渔船的老渔民;我们曾一起参加战海啸和抗震救灾的那些老师、同学和村民们。受访的人在讲述当时的情景时都很激动,他(她)们说村庄已经拆迁了,今后永远再也看不见找不到曾经的家了,应当把这事讲给年轻人、讲给更多的人。现在这些事情已无人提起,包括自己的子女都不了解了。他(她)们表示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记住神堂村的老一辈人曾经做出的贡献,因她凝聚着大神堂人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对于先辈和今人创造的历史业绩,我们理应弘扬。对于村民的鼓励,我牢记在心,于是又写出几篇关于大神堂村渔民海上救险、救人的故事。

神堂庄有故事,神堂庄的往事不能忘记,神堂庄的渔家人大可赞颂!

不忘大海、家乡的养育之恩。大神堂,那里有我的魂与根,是我永远眷恋的故乡!

请齐老师指导,感谢!

姜茂树

2018.1.15



神堂庄的渔家人有一条代代相传的祖训:在海上只要看到遇险的船只和人员,无论是哪里的人与船,不论有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要拼尽全力去救助。

1962年立冬前的一天,神堂庄的船队在辽东湾小凌河地区完成拉蚶子的生产任务后返回家乡,需要途经雕翎嘴、菊花山、曹妃甸等关口,其中最神秘凶险的还属曹妃甸海域。

曹妃甸是横亘在渤海里的一座带状沙岛,附近海域的地质、海况、气象条件非常复杂。甸中有三道大沟,沟槽曲折,水深流急,沟的两边是青皮铁板沙岗,十分坚硬。在这里航行要特别小心,稍有不慎,很容易碰撞沙岗造成事故。特别是遇到大风天气,会激起数米高的卷浪墙。从这里通过,犹如闯“鬼门关”。然而,这里又是汉沽与东北地区来往最近的一条水道,只要天气晴好,沿着大沟一会儿就能闯过去,可以少走很多海路。所以,尽管渔家都知道存在风险,可那些风篷船还是愿意走这条捷径。

船队顺利闯过了前几道关口后,很快就来到曹妃甸附近。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刚才还是微风吹拂,转眼间黑云铺天盖地猛扑过来。八九级的东风夹裹着雪花,把船队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由驾长李焕才驾驶的大三号船虽已把篷落下,但大风还是把船刮得往前猛跑,在冲过甲板的大浪中上下颠簸,大桅发出“咔咔”的响声。突然,船身一阵剧烈抖动,船底被撞开两条大裂缝,海水迅猛地灌进来。李焕才凭借几十年的闯海经验,指挥船员赶紧抢修,并沉着机敏地操纵渔船顺势绕过沙岗。

李铁利先生授权作品

天渐渐亮了,大风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大三号船上的人发现,沟对面的破船上和水里站着很多人,正在朝着这边摆手呼救。原来,这是村里同行的三条渔船被大风兜上沙岗后蹾碎了。已经受伤的大三号船也是自身难保,在此处停留后果将难以预料。但李焕才大喊:“爷儿几个,老祖宗在看着咱们呐,赶紧下锚!”李焕才此时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他的话也抓住了大家一定要救人的那颗心。接着,他吩咐用一条粗绳把舢板与本船系牢放下去,副驾长李连丰和船员李焕羽抢先登上舢板。

小舢板在大风浪中行驶极其危险。然而,拼死救人的信念鼓舞着这两名渔家汉子,他们不顾一切地向失事渔船靠拢。一个大浪扑来,舢板扣斗儿、大橹也折断了。船上的人赶紧把小舢板拉回来,接好大橹,舢板又一次出发,但还是冲不过那道卷浪墙。那些躲在沙岗和破船上的人们,眼见着一次次地救援失败,在极度的恐惧与寒冷中,显得更加惊慌失措。

为了让遇险的人员放心,大三号船上的人不停地跺脚、摆手、呼喊,但那嘶哑的喊叫声,却被大风浪无情地吞噬了。这时,李焕才猛然想起,在庆祝大三号船整修完工出海时,曾留下一面红旗,便赶紧找出来,嘱咐船员把红旗挂在大桅上。遇险的人员看见红旗,知道大三号船没有放弃他们,这下就有了主心骨,忙把破船上的小红旗也找出来绑在竹竿上竖起来。此时,大旗、小旗遥相呼应,在咆哮的海风中飘摆着。

经过几次顽强冲击,小舢板还是闯不过那道卷浪墙。沙岗上的人们眼巴巴地瞅着大三号船,在风浪中像葫芦瓢一样起伏摇摆,遇险渔民的心也都悬在半空中,真是应了那句“是风刮三天”的渔家谚语。白天巨浪滔天,根本无法施救,而到了夜晚漆黑一片,更加不敢贸然行动。经过仔细观察分析,李焕才发现一个秘密:连续三个大浪过后,有片刻的平静。另外,连接大船与舢板的粗绳也影响舢板前进的速度。于是,他果断下令把板凳、舱盖板、木水筲等漂浮物间隔捆绑在绳子上,以减少绳索对舢板形成的阻力。大三号船采取这些措施后,抓住风力减弱的机会,再次放下舢板出发。两个人摇着大橹,左闪右躲,瞅准机会抓住间隙奋力冲上去,终于靠上失事的船只。舢板带来宝贵的干粮和水,同时,也带来驾长和船员们的誓言:“只要船桅上的红旗还挂着,就是再危险、再艰难,也要把最后一个人救回去。”

李铁利先生授权作品

整整七天七夜,大三号渔船就像一只方舟,拯救了二十五条生命。当挂着红旗的渔船驶近汉沽海域神堂庄的时候,在海岸边苦苦等候着的妻儿老小,揉着眼睛简直就像在梦里一样,他们冲上前去,与在鬼门关里搏斗并战胜了死神的亲人们紧紧地搂抱在一起,满面泪水的人们,禁不住大声喊叫起来,称李焕才驾长是大神堂真正的英雄!(待续)

(本文在2017年2月以《大神堂往事.续篇》为题在《天津日报.满庭芳栏目》连载)
【更多阅读】

王雅鸣:《大神堂往事》总目录

作者简介

茂树,本名姜茂树,

作品见于《中国老年报》《中国青年》《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今晚报》《滨海时报》《天津社会文化》《中华诗钟》《海河文化》《中华风》《诗文杂志》《蓟运河》《大沽口》《直沽文化》《七里海》《中国诗歌网》《北方网》等报刊、网站。有作品获市、区征文赛三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著有村庄史类《永远的故乡——大神堂》民俗小说《鱼骨庙的传说》。

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海河文学社》会员、编委;天津海韵诗社会员、久萍诗社会员、汉风诗社会员。





image003.jpg (83.2 KB, 下载次数: 24)

image00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生态梦网版权所有   © 2013-2015 ECODreamers.com     津ICP备14004310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布  不代表生态梦网立场  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