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记忆博物馆素以“追寻先辈的生活足迹,守护远去的津沽记忆”为愿景。王雅鸣先生惠赐“一种精神与民俗的怀想和追忆”的大作《大神堂往事》,正在本号连载,敬请关注。
汉沽作协副主席、《蓟运河》副主编
王雅鸣
此图为描绘汉沽河干堆积的原盐《芦台玉砂》,载于乾隆四十四年《宁河县志》
乾隆年间的《宁河县志》中,收有清代诗人关廷牧一首《芦台玉砂》:
斥卤睛堆也自研,牢盆璀璨雪花湔(注1)。
移来烈日碱潮处,积向荒原古垒前。
谁道海滨开美利,翻同景物斗澄鲜。
银鱼莫更矜奇馔,暑雨风霜并可怜。
滨海汉沽拥有百里盐滩,盐池处处,阡陌纵横,著名的长芦盐从远古熬盐到现代化的制盐工业历时几百年。古称:“芦台玉砂”。如今这里生产的“芦花牌”盐行销全国。百年盐史造就了丰厚的盐业文化,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上总结出了许多与盐相关的歇后语,脍炙人口。以物喻人,精辟独到。
总结起来,一般以喻人为主,也有说其它的。以人为例,讽刺一群人不干活、只知道耍嘴皮子,就说:盐店里聊天——(咸)闲谈,或:盐窝子罢工——闲(咸)得发慌。说一个人不懂人情大道理,好赖话听不进去,就说他:爆炒的鹅卵石——不进油盐。而说所遭受的苦难咋也说不完,就说:咸菜缸里的秤砣——一(盐)言难进。说一个人缺少人缘不受欢迎,就说他:盐场里的肉——到哪哪咸(嫌)。说一件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必再说了,就说:咸菜熬鱼——不用盐(言)了。
“莫谓盐滩土质差,不生五谷不生花。须知贵与蓝田等,种水能收白玉沙。”(注2)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以凝炼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事物,点明道理,运用在盐的身上也比比皆是,十分形象、生动。预料到一件事的后果,需要事先进行说明,省得到时说不清,就用了:坛子里的咸菜——有盐(言)在先。说人或物没有生气,缺乏应有的朝气,让人无可奈何,就说:盐碱地里的庄稼——死不死活不活。说一件事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就说:油锅里撒盐粒——炸开了。形容一个人的品性不好,就说:洼洼斗晒滩——看你那胎儿(滩)。
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和专业的术语,盐业也不能例外。在运用歇后语时,要符合大众化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应该明白浅显,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如有一句歇后语是这样的:盐坨里的盐——各有各码。这一句,虽说看上去或听上去意思非常明了,还不带一定的谐音,但不懂盐场生产环境或没到过盐场的人,就会不明就里,不知所云。在盐场,台码是个专业生产名词,是过去各个盐坨码放盐包位置的地方,看上去井井有条,一目了然。盐的生产年份或即将运走的盐码放在哪
里都是有计划安排的,这关系到生产调度和运输。所以,这句歇后语专业性较强,需要具备一定生产常识才能真正理解。
注1:湔,jiān,用水洗。
注2:作者崔戟荣(1879~1939),汉沽人,毕业于山海关铁路学堂,铁路、建筑工程师,1913年参与修建汉沽盐场坨地码头。一生喜好诗书,有作品存世。
优惠活动:关注即享6折优惠
欢迎光临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http://ecodreamer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