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标题: 我眼里的中新生态城-前世今生(续二.时光倒转--蛏头沽) [打印本页]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16 07:45
标题: 我眼里的中新生态城-前世今生(续二.时光倒转--蛏头沽)
本帖最后由 青龙剑客 于 2016-1-23 23:05 编辑



我眼里的中新生态城-前世今生(开篇“生态天堂”)链接:http://www.ecodreamers.com/thread-621388-1-1.html


我眼里的中新生态城-前世今生(续一.时光倒转--青坨子)http://www.ecodreamers.com/thread-625363-1-1.html

我眼里的中新生态城-前世今生(续二.时光倒转-- 蔡家堡 )http://www.ecodreamers.com/thread-632652-1-1.html

蛏头沽:汉沽区的蛏头沽和塘沽区的青坨子相距仅仅1.5公里,但是方言却迥然不同。汉沽和塘沽是因为之间的永定新河,造成地理隔离,所以方言没有交流。可是蛏头沽和青坨子同在河的北侧,为什么没有方言交流融合?


蛏头沽与青坨子地图


村头


村委会,党支部


高昂的村标


五星红旗飘扬


什么渔具?


收获了吗?


狼鱼,梭鱼


滩涂


航道


应该叫“养水站”


这里不可随意“唱歌”


码头


海鲜街紧靠码头




码头停靠


村子紧靠堤坝


这位同志不讲究!


电视天线


虾酱缸


独门独院


发展体育运动


卫生院,社区服务站


好天气 晒被子


悠闲的老人


我闹 看你敢进门


闲着 聊聊(比微信亲近)


实用的房型


商店


小微个体超市


环保的交通工具


盼望.....


高大上





水塔


公共汽车


海鲜街


独享vip高压水罐






























...........!








作者: 寻梦    时间: 2016-1-16 07:59
谢谢楼主的介绍。学习啦!
作者: 落叶……和凤    时间: 2016-1-16 19:10
勾起了回忆,还是过去独家独院好。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17 13:38
蛏头沽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此地盛产蛏子为名。青坨子有100多年。
青坨子原是北塘渔民分支,出海打渔时发现河北岸这块青油油的高地,定居故名青坨子。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17 19:35
寻梦 发表于 2016-1-16 07:59
谢谢楼主的介绍。学习啦!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17 19:35
落叶……和凤 发表于 2016-1-16 19:10
勾起了回忆,还是过去独家独院好。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17 19:35
lovesstec 发表于 2016-1-17 13:38
蛏头沽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此地盛产蛏子为名。青坨子有100多年。
青坨子原是北塘渔民分支,出海打渔时发现 ...

学习了!
作者: smile99    时间: 2016-1-18 08:59
记得很多年前,东沽也都是这种房子。家家户户都是独门独院,邻里都住在一起几十年,特别亲!
作者: crystal    时间: 2016-1-18 09:16
时光荏苒,幸好还有老照片,可以记录那些发生过的,存在过的,也许已经被遗忘掉的历史!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18 20:34
crystal 发表于 2016-1-18 09:16
时光荏苒,幸好还有老照片,可以记录那些发生过的,存在过的,也许已经被遗忘掉的历史!

嗯,是的!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18 20:36
smile99 发表于 2016-1-18 08:59
记得很多年前,东沽也都是这种房子。家家户户都是独门独院,邻里都住在一起几十年,特别亲!

东西沽也有全部的记录!
作者: crystal    时间: 2016-1-19 08:14
青龙剑客 发表于 2016-1-18 20:36
东西沽也有全部的记录!

青龙先生就是史官啊!
作者: mysxhy    时间: 2016-1-19 17:07
珍贵的资料,还有吗?期待下一帖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19 20:44
mysxhy 发表于 2016-1-19 17:07
珍贵的资料,还有吗?期待下一帖

先降一下速,再发!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20 10:00
crystal 发表于 2016-1-19 08:14
青龙先生就是史官啊!

做点喜欢的事
作者: 飘呀飘的晕    时间: 2016-1-20 17:34
照片里有459
作者: 晓虎    时间: 2016-1-20 19:53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20 20:35
关于方言,其实青坨子就是北塘话,是北塘先民过来的。但移居时间较蛏头沽晚不少,所以没有明显的方言交融。

说没有,其实相互也有一些影响,比如蛏头沽话虽然整体上还是汉沽话,但某些发音已经靠近北塘了。介于汉沽话和北塘话的过渡。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20 21:49
飘呀飘的晕 发表于 2016-1-20 17:34
照片里有459

459是什么?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20 21:49
晓虎 发表于 2016-1-20 19:53

老师好!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20 21:52
lovesstec 发表于 2016-1-20 20:35
关于方言,其实青坨子就是北塘话,是北塘先民过来的。但移居时间较蛏头沽晚不少,所以没有明显的方言交融。 ...

学习,学习了!
作者: 风信子    时间: 2016-1-21 11:48


作者: liuyinling    时间: 2016-1-21 15:52
看到了459的前辈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22 20:45
蛏头沽的传说




      因“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而迁移的蛏头沽村,原来是天津滨海地区一个较大的渔村,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
      原坐落于北塘北面的蛏头沽村,村子的西北面曾有过一眼“甘”泉,这眼养育了蛏头沽多少代人的“甘”泉,当地人给它编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这眼泉井叫马踏泉(马跑泉、马踏井、马踢井)。
      “马跑泉,在县南蛏头沽。唐太宗远征高丽时,曾从此地经过,海水咸不能饮用,忽然马跑踏地出了泉水,饮之甚甜,兵士们都到此取水,随后就凿为井。别看这水虽然只有一担,但提取后仍然如旧而无穷尽,虽遇大旱之年,河水的浅处尽皆干涸,而此泉依然如故,此地的百姓得以享受其利。”——摘录于《汉沽古韵》。
      清代乾隆年间做过四川梁山县知县的营城人邵兰谱,曾为这眼带有神奇色彩的古泉井赋诗一首。他的诗赋妙笔渲染,使“马跑泉”的故事愈显精彩。《马跑泉》/邵兰谱:萧萧万马赴东征, 海水苍茫驻甲兵。斥卤未堪供饮具, 潺谖忽讶涌泉声。蓬门今日提瓶挈, 羽卫当年按辔行。从古有源长不竭, 经过但听轱辘鸣。
      现在看来,这个故事缺乏历史依据。现在天津滨海沿岸的村庄最早形成的年代在明朝初期,如于家堡、陈家堡(北塘)、蔡家堡等。据近代地理地质勘测,天津滨海属退海之地,这一地区共有五条形成于不同年代的海岸线遗址,相隔几里到十几里不等近似平行排列,海岸线附近都有明显的牡蛎堆积。蛏头沽与上述村庄在同一条线上,这条海岸线形成的年代距今大约700年。唐代时,这里还是汪洋大海。马跑泉的传说编撰在“燕王扫北”的年代就好了。
      美丽的传说,源于蛏头沽人对这眼泉井的感恩。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眼“甘”泉,就不会有600年的蛏头沽村。据老人们说,蛏头沽人自古以来大多以打渔为生。他们依靠这眼泉井在这里生存了下来。
      过去,滨海地区不能守在河边的渔村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缺少淡水。临近蛏头沽的这几个渔村的村民,喝的都是那种苦涩咸腥的淡水。夏天食用大水坑积攒的雨水,冬天采集积雪或是海冰融化后留在上层的白冰。食用这种水,人们很容易生秃疮病,留下了许多秃子。背后说到邻村的人名字时,绰号的前面还要加个秃字,某某村的秃某某。蛏头沽小秃在当地也是远近闻名的。
      说到蛏头沽村的秃子,当地也有个传说。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汉沽人每年都有到河北景忠山朝圣娘娘的习俗。蛏头沽人说他们是景忠山上供奉的碧霞元君娘娘的娘家人,村里流传着“骑龙抱凤”的传说。
      很早以前,皇城里的皇太后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的媳妇,也就是未来的皇后娘娘在皇城的东南面,是一位“骑龙抱凤”的美少女。梦醒后,皇太后派人出了皇城来查找。宫里的太监一行几人一路找来,到了蛏头沽的地界。当进了蛏头沽村,太监们看到了一个满脑袋生着秃疮的小姑娘正骑在不太高的墙头上玩儿,怀里还抱着一只大公鸡。太监们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要找的人吗。他们就把这个小姑娘带回了皇城。在皇城里,小姑娘很快就治好了秃疮病,并长出满头长发,慢慢地长成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后来,她做了皇后。死后,皇上把她埋在了景忠山,人们把她供奉为碧霞元君娘娘。
      这个传说说明蛏头沽的马跑泉水并不甘甜。两个传说只是蛏头沽人的美好心愿,体现的是他们恶劣环境下乐观向上的精神。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22 20:50
蛏头沽的冬天


       小时候,故乡蛏头沽的冬天倍儿冷。
  那时满村都是土坯房。村民大多住大杂院,街与街之间几乎无胡同,平时人们就从正房的前后门穿堂过往——不论风天雨天、早间夜晚,如走“官道”一般“硬气”——故乡这风俗惯例,不知源于何年何月。

  “大西北咧子难搪,后门堵严实点好猫冬啊!”

  当住正房的主人们笑着,“咣当”插上后门的门栓,又蒙塑料布、挂稻草帘子,并转到门外,糊上厚厚的泥巴,冬天就到了。

  “堵后门”妨碍我们跑东家窜西家戏耍,到“水铺儿”打水和到“合社”(副食店)打酱油、打面酱啥的也得绕远儿,但我跟小伙伴们心里仍然挺爽:冬天里有个“过年”、旧棉衣裳外能套上新单衣、能吃上好东西;冬天渔船“上坞”,出海的父亲、哥哥能上岸团聚,其乐融融;冬天不用干捞洋、掏狼鱼、掏八带、挠螃蟹、搬罾等渔活儿……放寒假还不用上学,可以疯玩儿!

  渔村与大海仅隔一道海堤。深冬,海滩上连绵起伏的大冰坨,腾腾冒寒气;大西北咧子呼呼刮,以至村后辽阔的水汪子,结成波浪样的冰面。村子空地,冻得发白、龟裂,但挡不住我们用“滑石猴儿”(一种渔网网坠儿)画上格格道道儿,玩“砸子儿”、“跳房子”、“弹玻璃球儿”游戏。海边沙滩“船坞”里,几艘“拉吊”修理的高大渔船,醉汉一般,东倒西歪,村后草场上,苇子捆儿,堆成一座座小山……实在是玩“捉迷藏”、追逐打斗的好去处。

  最“刺激”的,要数到封冻大海里“撑拖磨儿”:仨一群俩一伙,各自站在自制“雪橇”上,弓身抬头,双手绷劲,一下一下撑着绑有钉子的小棍儿,在犬牙交错的冰坨狭窄空隙之间,左摇右晃,飞速穿梭。我们还玩一种名为“战斗玩儿”的游戏,分“好人”“坏人”两拨,满村子开战、鸡飞狗跳……很多时候,我们坐在背风、向阳的墙根下、草垛旁,缩脖揣手,一边用袖子擦鼻涕,一边聊大天儿。或是脑袋顶在一起,争看一本缺皮少页的小人书……

  晚饭后,我们一抺嘴儿就走。聚挤到一个背风的地界,不仅揣手,还玩命跺脚, 抵御没有日头的严寒。先听高音喇叭里《新闻联播》,结束曲《国际歌》一停,大伙立马来了精神,开始吼唱“革命样板戏”。闹至深更半夜,也没人干涉。三两个冬天下来,从选段到整本戏 ,8个“样板戏”几乎全部“拿下”——倘如恢复高考后,专门考这个东西,管保我们这帮秃小子都得“过线儿”!

  故乡的冬天,家家不生火炉,全凭火炕取暧——同村民可以随意穿过他人住宅正房前后门一样,这也是多年形成的惯例。蛏头沽有600年历史,多少个冬天,大人们忙于修船、簰船、织网、补网、打网纲;忙于拾草、打草、或是挑着干海货去“北边儿”(指村子北部一带农村)贩卖或换粮食、打工、甚至讨饭啥的——反正,没有坐在“热炕头”上“猫冬”的!至于我和小伙伴们,除了吃饭睡觉,根本不着家,一身棉裤棉袄,也没内衣,热汗打湿了,被身子焐干,之后又被热汗打湿……整个冬天,咋折腾也不感冒!

  眼下,数九寒冬,卧坐在装有暖气、温暖如春的家里,不知怎么,想到已整体拆迁的故乡那寒冷冬天。于是,打开“微信”进入“朋友圈”,急于跟小伙伴们,不,应该是老伙伴们“视频”聊天,共同追忆那故去的腥咸青春岁月……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22 21:05
中国独树一帜的八卦滩



       八卦滩,位于天津市汉沽区东南滨海,居土桥子与蛏头沽村中间,中心位置东经117°48',北纬39°10'.原为长芦汉沽盐场四分场的一个工区.1976年7月28日在地震中震毁,成了汉沽盐场四分场的一个蓄水汪子,八卦滩深藏水底,面临湮废.但是,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特别是随着基辅号航母选址定位在八卦滩,这个神奇的地名,也将会大放异彩。
       八卦滩,始建于1939年,投产于1941年.滩田面积7363.1亩.它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掠夺中国盐化资源,为侵华服务的产物,是奴役压榨中国劳工的人间地狱.这个奇怪的滩名,在全国盐田史上独树一帜,它在浸透着中国盐民的血泪之外,也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长芦汉沽盐场,是长芦盐区历史最悠久的盐场.日本军国主义用武力强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即通过华北驻屯军大量搜集长芦盐区的经济情报,想利用汉沽沿海得天独厚的资源,建立为侵华服务的盐化基地,这在日军情报《冀东综览》中多有表述.1934年10月23日,日驻屯军参谋长下令成立专门的调查机构,调查华北的资源,对资源的开发要求迅速实现,以补充战时资源的不足.盐业,铁矿,棉花和"军谷",都是掠夺的重点,因为这是制造军火和补充给养的基础物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便把魔爪伸向汉沽.从1938年开始筹建东洋化学厂(天津化工厂前身),并着手开发盐田.日本人花重金收买了汉奸邵裕卿,邵是营城人,曾在天津日本人高桥宏商店当职员,高桥宏是日驻汉沽领事馆的头目之一.邵裕卿被日本人收买之后,当上了日本兴中公司的盐务科长,为满足日本的军需,邵裕卿向日方提出新开一百二十五副滩田的计划.这个计划一经实施,首先于1938年在今汉沽盐场五分厂地域开发了兴芦,盐丰,长生,元亨,发兴,获成等一百多副盐滩.随后因滩田不足,又在营城南部选址.邵裕卿久居营城,地理环境十分熟悉,最后选中位于南临大海,东靠土桥子,西接蛏头沽,北靠土桥路的一片空旷荒咸地,聘请寨上人李玉墀,设计了圆形的滩田,形如八卦,便取名"八卦滩".1939年日军抓中国劳工修建滩田,到1941年投产,其生产的原盐大部供东洋化学厂生产溴素钾盐,毒瓦斯等军火产品.这是日本侵略者"以战养战"计划的一部分。



八卦滩是座迷宫
       古代人民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物质现象时,把构成世界的物质,归结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物质现象,这就是八卦.根据滩田实际情况,吸取传统上的八卦,九宫,八门等学说,把八卦滩设计成一个圆形的场区,周围用纳潮沟围圈,在道路出口的选择上,依据奇门遁术中的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只在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留有两个出口,这是开门和生门,除此以外没有出口。
       进了八卦滩,就像进了迷宫一样,有许多人到里边没有向导就会迷失方向,和"鬼打墙"一样.在建国后五十年代初,有一位新华书店的经理给基层工区送书,在八卦滩迷失方向,到天黑经过呼喊才由场里的人领了出来.为什么会迷失方向因为场区里的滩田,沟池,埝道纵横交错,沟壕,埝埂大多呈弧形和三角形,人站在一个空旷的圆形天地里,就是晴天丽日也很难辨别方向,更不用说是黄昏或云天蔽日了.这座独具匠心的迷宫式的滩田,不幸在1976年7月28日震毁,成了一个蓄存海水的汪子.在1982年地名普查期间,有遥感测绘者发现水下有不明地形,出现了清晰的八卦图形,感到惊奇.经地方熟知情况的人介绍,方知是浸于水下的八卦滩。
八卦滩的设计
       寨上李家是滩晒大户,清初就大面积开滩晒盐,在滩田设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日本人搞八卦滩设计者是李玉墀,他本是"东小滩"的滩灶主.盐滩设计,大多是矩形形状.八卦滩滩田南靠大海,有一座纳潮扬水站,引入的海水顺着纳潮沟绕场区形成一个圆形,是护场的屏障.紧邻纳潮沟的是若干个储水蒸发池,调节倒卤池,里圈为晒盐结晶区.场的中心是集坨储存和管理区.这地形原是一块三角形的荒咸地,这样设计是巧用地形,集生产,封闭管理为一体,用"八卦阵"的形式,把原盐和工人封闭其中,在防盗,防逃等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同时对制卤,结晶等又做了合理的配制.古代晒盐,是用人工提水,包括人工或骡马车水,只是到清朝同治年间,塘沽生员井煦到南方做生意发现,农民种水稻车水,用风帆带动水车提水,不劳人工和骡马,于是将此项技术引进到滨海盐业,挂起风帆八面,园形上下撑架,中间置铁轴碗,由铁柱支撑,随风而转动,这是盐业史上一次重大革新.第二次纳潮提水的革新是从八卦滩开始的,当时日本侵略者在汉沽地区总共开发了135副盐滩,八卦滩仅占10副,但它在盐业历史上是第一个机械化扬水纳潮的.1940年从j-p引进的两台60马力柴油机,安装在八卦滩扬水站,从而代替了风车和人畜扬水。
    建国后,八卦滩是一个生产盐的工区,同时也是一个行政村.据1953年统计资料记载,当时有33户,134口居民,并有复式班小学一所.1976年遭地震破坏后,经国家计委派员勘察批准报废.如今的八卦滩,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正在建成以军事为主题的游览胜地,八卦滩的名字,也会随之光大。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22 21:11
神秘的蓟运河口


       蓟运河口,历史上因泄众川之水,吞潮纳海,水势浩大,河道变迁造成的河套,河叉繁多,水流变化无常,渔民的渔船经常在此遇险.河口附近有两个小村,叫前、后避风嘴.蓟运河口在营城水库一带的古河道圈叉称大嘴。
      一提起旧蓟运河"大嘴"河段,老汉沽人对它都有一种神秘感.它有种种传说。从汉沽留庄到旧蓟运河口,呈饭勺形.留庄到营城庄东头是饭勺把,从营城庄东头到入海口就是饭勺子上口,饭勺的上口到饭勺的底肚是一片容水处,就叫大嘴.这一段距离,旱路三十,水陆约五十华里.在"大嘴"的底肚还有九道弯。
     第一道弯从营城东庄头到茶淀西庄头约五里水陆,顺风顺水。
     第二道弯叫铁笼,在旧蓟运河南北炮台中间(南炮台在北塘前庄附近的南河边,北炮台在靠营城一侧的原汉沽党校旁).水底沉有用胳膊般粗的钢丝缆,铁棍缠绕成各种形态的套圈,尖,钩等障碍长笼一条,成功地阻止了1860年第二次大沽口海战时,英法联军企图顺蓟水北上的阴谋.往南约二里路,有一小弯叫雀头,河面直,水流平稳,是大嘴的嘴尖,是粘网,捞罾,冬天打冰流子,穿凌网的好地方。
     第三道弯在炮台西南约三里路的地方,叫妖洼.顾名思义,迷信传说较多,不赘述。
     第四道弯叫南窝,也叫乱蛤坨,离妖洼有一里地,此地乱蛤甚多,毁坏网具严重。
     第五道弯离乱蛤坨东约二里路,六十年代此处修了防潮闸,现已废,遗址尚存.此地河面宽,深,河道复杂,多支岔交汇,海水与奔流而下的蓟运河水相交相逆,造成漩流。
     第六道弯叫凹里,也叫"大嘴",是旧蓟运河最神秘的地方,有汉沽百慕大之称.由于受到第五道弯的影响,涨,落潮的海水都翻卷,滚动着,形成漩涡状,逆潮流涌进,流出蓟运河.东堤岸陡帮陡楞,土坨高凸起,直矗河道.且河道又呈肘形,弯度硬,涨潮落潮都被浪头冲撞,河底也越淘越深,两丈多长的罾杆子投不到底.东堤岸的泥土被浪头冲下,被急漩涡卷到西岸边变成淤泥,越积越多,形成"一河两制".船行到此处非常危险,是过往船只的"鬼门关",在此倾覆船只不足为奇.在此打渔人都救过倾船落水者,都打捞过倾船的粮食。
    第七道弯叫大窝,是第六道弯的延续,同样也是"一河两制".靠河南边是大浅滩,打渔人叫它"肋",约五,六丈方圆,落潮时水深不盈尺,非常适宜梭鱼生长.如果是无风的晴朗天气,站在船头望,五,六丈远就能看到此处梭鱼嬉耍,抢滩游弋.鱼多得很,大梭鱼和鲤鱼等脊背都露出水面,形成"烟波",打渔人给此地起名"烟穿肋".在此处捕鱼用泼网最有效果,一人握网站浅滩一头,另一人拉网从深水中泅过,围绕滩收网,每次收获颇丰。
其余还有花子营湾,后港湾 ,直到北塘前庄的炮台  湾.由于河面坦直,比较平静,均无险情。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22 21:13
蛏头沽的撩网



       提起蛏头沽的撩网,乡亲们一直津津乐道。
       大海退潮后,村前海滩七八里开外,赶上晴天,视力好的人,就能看到远处那与岸平行的一道“网墙”。那是用毛竹、粗铁丝和网片构成的“大型网具”。在全民皆兵的年代,一位塘沽诗人深入渔村体验生活,曾将撩网比喻为海上长城,其中一句为“每一个网眼背后,都有一支警惕的枪口!”
       其实,说撩网是“海上长城”并非准确,因为它并不是阻挡外侵,而是起到拦截内部的作用:当大海涨满潮水后,社员们乘着小划子(舢板),前去将撩网的网片“撩”起来,形成那道水下的网墙,落潮后,那些此前随潮水进来的无辜“虾兵蟹将”便被拦截住。撩网并不像其它网具那样,以“擅长”捕捞某一两种鱼虾为主,它的“胃口”极大,无论梭鱼、王鱼、目鱼、狼鱼、海鲇鱼,还是螃蟹,青虾、甚至大对虾,只要越过那一排排撩网毛竹,且在网片被撩起之前未及早退走,就会被撩网“通吃不误”!
       撩网与渔村浑然一体,尽情演绎渔家风情。村姑们围坐在过堂屋织渔网,就能与那些袒露强壮古铜色肌肉的撩网社员说笑,目送他们走下海档。外地人来到蛏头沽,也要到海边看撩网。那辽阔的海滩,撩网组成的线条,加上社员们扛着渔网、挑着海货的点点身影,构成一副活生生且静悄悄的黑白版画。只有到了撩网跟前,才能感受到高耸的网墙,盘旋的海鸥,网根下蹦跳不已的鱼虾,还有海风吹拂网片、毛竹发出的美妙啸声……如果赶上海上日出时分,那红艳艳的阳光,会将一切涂成梦幻的境界!
       与撩网零距离接触,一般都是踩着“海道”前去。
       这里的海滩均为没过小腿甚至大腿的泥巴,走不了几步就会气喘吁吁,不像塘沽驴驹河的“沙浆板”海滩,能赶上小驴车,如履平地。不过,蛏头沽人有办法,用平锨挖除泥巴,达到硬地,修成一条约5公里长的海道,蜿蜒通向撩网。只是走进2尺来宽海道,颇有“走钢丝”的惊险,虽不陷脚,却也不算舒坦。尤其肩头压上装满海货的担子,即便走惯了的社员,亦难免崴脚闪腰。
       撩网不像出海的风船,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全村男女老少,祖祖辈辈,几乎没有不通过“捞洋”这种劳动跟撩网打过交道的。当撩网的社员收获完鱼虾,担着渔货走后,负责“降网”的社员,举着特制的小棍,将网片依次摘下,网墙亦随之陆续“倒下”。这时,就该早已等候一旁捞洋的人们大显身手了。于是,那些原本侥幸潜逃的鱼虾,“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没能迎接到已经近在咫尺的潮水,倒被捞洋者像“捡洋落儿”一样,收入囊中。有撩网的日子,家家饭桌上有鲜美海味,院里晾晒咸鱼、锅炮鱼。吃不完,就连同撩网的故事一起,送给城里或乡下亲朋好友。
       冬天,撩网要“罢网”了。取下网片的撩网,只留下一溜光秃秃毛竹,默默承受大海冰块撞击。替换下的破网条,正好用来圈养鸡鸭,剪下的废铁丝网弦,被孩子们巧手做成“铁环”,满村子滚响。等到春暧开海,撩网截获的鱼虾格外多,担子挑不过来,社员就用小划子装,在海滩上往岸边推,甚至组织中学生帮忙。丰收的喜悦,溢满海堤。当然,丰收也有苦恼时:有一年,海蜇大丰收,将撩网撑破,压倒许多毛竹,不但鱼虾逃之夭夭,还影响其后两三天的生产,有的社员急得流泪。
       撩网的生产时间,一般随着潮汐走,每昼夜只“挂”2次网。撩网的社员,家吃家住,半天就完工,与家人朝夕相处,比起10天半月不进家门的出海上船社员,可谓安逸。然而,解放后,上风船的几无伤亡,下撩网的却先后有3人遇难:几次骤然刮起的大风,让小划子“倒礁”(翻船),好在有情的撩网拦住他们的遗体……
       蛏头沽,连同它多年的“老伙计”撩网,随着区域的发展建设,如今已走入历史,定格在“老照片”中。分散到四处、过上现代化生活的乡亲们,邂逅相遇,一提起那古老的撩网,心灵便会锁定逝去的故乡,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22 21:19
《自豪滨海》里的贝壳堤



新春伊始,有幸读到刚刚出版的《自豪滨海》,全书图文并茂,荟萃滨海新区历史及发展进程中的“闪光点”,令人精神振奋。书中提到天津贝壳堤,顿时“激活”我对故乡蛏头沽的有关记忆。

蛏头沽的贝壳堤,是天津贝壳堤的一部分。它位于村子南边两三公里,由蛏、蚶子、牡蛎、大蛤和海螺等构成。贝壳堤左方是渤海湾:涨潮白浪花,退潮黑泥滩;右边是一片掺杂细砂、粉砂的淤泥质粘土地。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曾至这几百米宽的贝壳堤上,大军几近渴毙,其坐骑白马刨踏出一水坑来……清代诗人邵兰谱等写诗赞之为“马跑泉”,村民则叫其“马蹄井”,简称“井上”。

井上,绝对是蛏头沽人特别是孩子们的“乐园”!

这里黄蓿、苦蒿、苍耳、刺菜、马齿苋等野草丛生,到处摇曳五颜六色野花,香味扑鼻;头顶、身边飞着黄鸟、红脖儿、大苇莺等,叫声悦耳;脚下,青蛙、蝗虫一个挨一个,稍不留神就踩着,间或还窜出灰兔和缓慢爬行的蛇……再往南,还是灰白的贝壳堤,村民却称其为“龙尾巴”了——由于“太远”,我和小伙伴们不敢或不想去,但远远能看到水边有苍鹭(俗称“长脖子老等”)伫立,犹如哲学家一般在思考。

玩累了,就坐在贝壳堤上,在海风吹拂下,摆弄贝壳。那镶嵌在一块儿的贝壳,当时颇令我和小伙伴纳闷儿:是谁在这里“剥蚶子”(加工蚶子)扔下这样多的蚶子皮呢?尤其那昏黄的贝壳,有的酷似沧桑老人的眼睛,或深情、或慈爱、或迷茫、或嗔怪、或凶狠地盯着我们……饿了,就去拔“皮根”(一种野草的根茎,赭石色,筷子长短,味甜)吃,或是摘“海椹儿”、“摘根儿”吃。还有一种黄豆大小的红色野果,多汁,吃到嘴里很甜,但一直遭大人警告有毒,忍不住吃,也不敢咽下去,还得吐一口口水——多年后,方知那是优质“枸杞子”!

贝壳堤吸热,日头下人待久了就容易犯渴。于是,就到“马蹄井”喝水——直径不到1米的洼坑儿,形状真有点像马蹄形呢。我踩着水边青砖头,蹲下身,用手背拨开水面上草叶、撵开“蛤蟆秧子(村民对蝌蚪的俗称),捧起来喝——没有古诗中所赞美的“清冽甘甜”,而是温吞吞的,一股沙草味儿——至今还咂摸得出来!

故乡古老贝壳堤,是由大海“锻造”出来的。故此,潮起潮落永远毁灭不了它,倒是人为破坏让它受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有人大量挖沙子打“贝粉”喂鸡、喂猪,或是搅和沙子盖房屋,好在被及时制止。如今,蛏头沽已整体拆迁,滨海新区首个大型公园贝壳堤湿地公园正在兴建……

哦,一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豪滨海》好书,不知点燃多少滨海人热爱家乡的激情,更不知“激活”多少像我一样“土著人”心底自豪记忆的细节!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22 21:25
我童年记忆的北塘



因工程的需要我们一行四人驱车来到北塘考察,路经北塘去生态城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塘新建的高高的城墙,显现古老的建筑,东西城角有两门古炮,炮口朝向入海口,他记忆明、清年代,北塘是军事要塞。当我们驶向彩虹大桥时,鸟瞰北塘的全貌。我的心情立刻兴奋不已,北塘变了,洋溢着现代气息,节比鳞次的高楼,宽阔畅达的大道,都向你展示出当代城市的活力,悠然升起我童年的回忆。
我七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和弟弟来到北塘。从天津一路艰辛先来到新河;改乘敞篷马车,又是一路坎坷、颠簸,很晚才到了北塘镇,想过河去后庄(后避风嘴),由于没有了摆渡,没办法经人介绍住进孟家旅店。这家店靠北塘码头不远,近临中心大街,还是比较显眼。四合院的平房,有许多房间。这家旅店老板娘,待人热情、憨厚、周到,我们娘仨住下,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次日,过摆渡来到前庄又走了大约 一公里路途到后庄,路途给人感觉是那样的凄凉,没有大道,蜿蜒敧倾,周边是一片水塘,远远望去便是大片坟地,大约有二十平方公里,坟头一个挨着一个,也有矗立的石柱,石柱上刻有小狮子,也有坟前石牛、石马列队两侧,那是大户人家的墓地。来到乡曲,一排六间土坯房,我家住在尽西头的两间。土!内墙四壁土;没有一点白色,房顶土;抬头看见三颗房檩和芦苇把,地面土;没有一块砖,门窗土;陈旧的木框失去本色,炕土;土炕上就有一条木炕沿,用手去摸沾满灰土。
家庭的贫穷铸就我每日的奔波在北塘的这一片土地,了解地形,那时的北塘镇地形在我记忆中,北塘镇有中心大街、三角地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商贸地,有百货店、邮电局在八层台阶上,对面是永康诊所,有大红门副食店,北塘第一小学是砖木结构很古典的庙宇建筑等。中心大街的尽头就是通往前避风嘴、后避风嘴、青坨子、蛏头沽乃至北上的要塞渡口。
过了渡口便看见清朝时期的炮台,人们常讲的东大营。我小的时候常和伙伴在大营玩,有石马、石牛,面向北塘,隔河相望,到北塘去就是一个梦想。那时炮台临河口的一面都是青条大石砌成,站在上面给人的感觉像是悬崖,滚滚的流水带着漩涡,向远处望去是一片滩涂,没有太多的绿色,只有盐碱能生长的芦苇、黄细草和茎柳。从前避风嘴到青坨子间隔八华里路便是八一盐场,远远望去,方方正正的盐垛排列的很整齐。
北塘的地形变了,那是一九六八年,毛主席讲“一定要根治海河”。政府决定永定新河要从前避风嘴与后避风嘴之间挖一条河。北塘口,是蓟运河、永定河、潮白河的交汇入海口,在挖河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就是东大营建筑坚固,用了许多炸药也没能打开通道,就形成了岛,人们讲的三河岛就是这样叫响的。
   现在变的我不认识这片熟悉的土地,应该是这样的,八一盐场变成非常现代的生态城区,从前的坟头不见了;一片片的盐池不见了;盐碱的杂草和荒凉不见了…..。
    二零零一年十月一日,北塘古镇试开街,古镇将打造海鲜和西餐为主的餐饮环境,引进一批具有异域风情的餐馆,像泰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知名餐饮企业也都有意进驻。北塘将打造成为一个古典与现代相结合,集高端商业、旅游商业、民俗商业、社区商业特色为一体的商圈。
北塘的变化,我感觉非常骄傲,自豪。我特别想那些离开故土的父老乡亲,应该到北塘看看吧,还有了解不了解北塘的人民到北塘看看。俗话讲“上有天堂,下属苏杭;数完北京;就是北塘”。
我想再介绍点历史:清末民初,蓟运河口的古镇北塘正置其鼎盛时期。不但北塘的海产品闻名京津冀,他的风土人情也是遐迩的,在冀东沿海一带是兴隆昌盛的知名古镇。
  当时的北塘隶属直隶宁河,是渤海湾的一处优良渔港。北塘虽然曾经遭遇过近代史上战争的洗劫,但其依旧保持着古镇的风貌。
  北塘古镇坐落在渤海湾畔蓟运河南岸,水路和陆路交通便捷,很多周边的渔家居家迁居来到这里。北塘的历史文化也造就了许多名人,如陈鸿翊(御使)、高赓恩(翰林)、李恩荣(统领)、倓虚(高僧)、黎元洪(总统)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使北塘兴旺起来。
  北塘古镇有一条护庄河,也叫“围庄转”,由临海的小河子向南,再向西在西头沟子与蓟运河相连。南头庄口有卡子房,并立有牌坊和石碑,石碑记载着北塘古镇的由来。
  北塘古镇的建筑由青砖瓦房四合院和土坯房四合院交错而成。南起念道,北至蓟运河畔的大码头,为商家聚集的中心大街,街中心的三角地一带为古镇的商业中心,很多特色小吃云集在此,象享誉冀东一带的北塘于大眼包子等就发源此地。
  北塘基本上被中心大街分割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也称东头及南庄,有兴隆街、东前街、东中街、东后街、东河沿、二地、东大营、南庄等主要街道。西部又叫西头,由西河沿、西头沟子、西前街、西后街、辅德街、天德街、小神庙街、后坑等街道组成。蓟运河北岸,还有前庄和后庄。
  北塘古镇的文化内涵很丰富,清末民初曾修建许多庙宇,而这些庙宇全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青砖四合院结构。东前街修有老爷庙和奶奶庙,解放后这里变成了北塘医院;坐落在小神庙街的小神庙原址上修建了文化宫;三官庙建在中心大街的北端;小河子一带的旗武庙和西头的财神庙、西头庙、土地庙也分别被学校、公安、电力部门占用,唐山大地震之前,这几座庙宇还保存完好。另外,北塘兴隆街还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娘娘宫,后来环卫部门在此办公,现在遗址建筑尚存。娘娘宫的后面是戏楼,它与老爷庙遥遥相望。当年,北塘还有一座天主教堂建筑在中心大街附近,后来的北塘第一小学曾经在这里。
  北塘的井当时也是很有名的,这些井的许多都和庙宇相关。财神庙前有财神庙前井,西头庙前有西头庙前井,娘娘宫附近有戏楼后井,小神庙对面有念道井,另外还有东头井、南庄井、西头沟子井、老塘子井和新塘子井,他们分别散落在北塘的东南西北,供给北塘人民的生活用水。北塘的井与庙被人们称做北塘的“九井八庙”,享誉渤海之滨。
  北塘的沿海一带,还有东大营、南营、北营、花营、独标营几座炮台屹立在海岸线上,为北塘增添了雄姿。



作者: lovesstec    时间: 2016-1-22 21:30
海上搬罾



读贵报发表的《春钓》(载2012年3月16日“望海潮”版),文中关于在汪子里垂钓海鲇鱼的记述,亦“钓”起笔者小时在海里“搬”海鲇鱼的往事。
“搬罾”,即用罾捕鱼。罾,制法比较简单:粗铁丝弯成方框,1米见方,缝上网片,四角分别拴上线绳,统一系到用木棍儿截成的半尺来长的“浮子”上,叫“罾网”,一般要做几个罾网;再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顶端插上粗铁丝弯成的“V”形钩,叫“罾杆儿”。用这套工具捕鱼的过程,就叫“搬”。
30多年前,笔者住蛏头沽。村前是大海,左右和后面是汪子,只有2条小土道分别与北塘和汉沽相通。汪子的土坝上,经常有钓鱼、搬罾的村民。搬上来的几乎都是海鲇鱼,极少是鲁板儿鱼。
去大海里搬罾,可谓孩子们的“专利”。
“走啊,水头儿落得差不多啦,搬海鲇鱼去啊!”每逢大海落潮,大片黑海滩袒露,就有小伙伴叫喊。
“嗷——走啊!”
转眼间,海边出现三一群俩一伙,只穿一条短裤,用罾杆权作扁担,一头挑着五六个罾网,一头挑着网袋和捞淋(以木棍、竹片和网构成,形似网球拍,但网是兜形)的半大小子(当地方言:少年)。我们跋着半尺深泥巴,说说笑笑,向大海深处走。
大家心情这样好,除了海面辽阔,负离子多外,更因摆脱了在汪子里搬罾的不爽。村边那些汪子,有的是“活港”(那时无投鱼、虾苗一说,只靠海水泵上来的小鱼小虾),有人看管,追得捕鱼的孩子满处跑;有的是“死港”(废弃的汪子),任你随便折腾,但那水是死水,腐败有味,搬上来的鱼小、瘦且呈黑绿色。据说,有的鱼是吃“死人骨头”(汪子原址多为无主或早年私人坟茔,水边曾有棺材木甚至骷髅出现)长大,于是大都被喂了鸭子,或加工成咸鱼干、锅炮鱼送到农村换粮菜,本村人一般不食。况且,在汪子里搬罾,十之八九是空网。
在汪子搬罾,罾网要别上用俗称“螃蟹叶子”小蟹做成的“鱼食儿”(用竹签儿串上几只小蟹,类似烤羊肉串样,掀开盖儿,露出肉),诱惑鱼来自投罗网,而到海里搬罾,水急流大,“螃蟹叶子”的肉,一冲就没,海上又不方便换鱼食儿。故此,改用棉线拴上一串俗称“铁盖蟹”的小蟹,在其坚硬蟹壳砸一个小洞,蟹肉几个钟头下来还存在,不用换。终于追上落潮水头,我们回顾村子,已半沉入地面。
四周皆为泥水,拄着罾杆儿,歇一会。看到海鸥从岸边飞来,欢叫盘旋,知道涨潮的前奏 ——“漫流儿”到了。这种时候,潮头是鱼最集中的地方,赶紧下网。在汪子里,每张罾网要相隔五六米,一字排开,人在岸上呆10分钟左右,下水用罾杆儿勾起浮子,将罾网依次“搬”起来。每搬一遍就叫搬一轮儿。而在大海上,每张网不用相隔太远,风浪动静大,鱼不怕受惊吓,隔两三步就好。
忙碌间,海水已漫过膝盖,试着搬一张罾网。
啊,罾网稍离水面,便看到五六条1尺多长的海鲇鱼,在网中争相钻窜。鱼借水势,力大惊人,压得人胳膊乱晃,小小的罾网,抖动得活像一顶“颠花轿”。虽非初次在海上搬罾,心跳还是加剧,操起“捞淋”从罾网中捞鱼,慌乱中,罾网竟被鱼们“摁”回水中!可惜,它们相互撞击,彼此干扰“突围”大方向,延误了跳出那仅一平方米“围城”的最后机会,最终被倒进肩挎的网袋里……
搬了两三轮下来,水已涨至腰部,赶紧“起罾”,将罾网敛到一起,一手抓着一摞罾网,另一手拽着罾杆儿,肩头挎着装海鲇鱼的网袋,前拱着身子,奋力往岸的方向走。再看其他小伙伴,从岸上出发后,眼下都散开在大海,只能看到一个个小黑点。追上潮头,不容喘口大气,在新的地方重新“故技重演”……
搬着,搬着,发现在海水涨到没到腰部时,罾网里虽说只有一两条鱼,但个头似乎更大。于是,就不再轻易起罾,多搬两三轮……不觉间,海水已经没到胸部,看到不远处有捕鱼的风船那灰白大篷,与视线平行,好像贴在天空上,胆子壮了几分。可是,一搬罾才感到问题很严重,尽管罾杆举得高高,罾网却不能完全脱离水面,海鲇鱼也不再惊慌失措,而是凶猛而得意地游动,鱼的那眼神儿,让人产生一丝恐惧心理。
用罾杆寻找另外罾网的“浮子”,啊,由于海水超过罾网四角拴的线绳长度,早已经不见踪影!继而,海水没到脖子,人被海水冲着东倒西歪,才真的慌了神。海风呼呼刮起,浪花往嘴里灌,顾不得要罾网了,拼命往岸的方向游,脑海里一遍一遍想起村里老人们讲的贪婪的寻宝人死在藏宝洞里的故事。这时,肩头网袋里沮丧的鱼们,觉得机会来了,从浮起的网袋口悄悄逃命,但已无法阻止它们,只有效仿它们的份了……
转天,舍不得那几张罾网,趁落潮,去老地方寻找,哪还有踪影。
最危险的,莫过于有一年夏天,笔者在海上搬罾时遇大雷雨。待敛起罾网来,担在肩头,拼命往岸上奔跑时,雨已大如海水倾立,那闪电一个紧接一个,在眼前飞窜,炸雷在白花花水皮上滚动,竟然闻到燃烧的味道,只有听天由命,至今仍心有余悸!
当然,在海上搬罾,有劳累、危险,更有收获的快乐。网兜,每每装满海鲇鱼,撑得像水牛肚。海里的海鲇鱼,个大,肉多,背部呈青色,腹部雪白,诱人食欲。让汪子里的同类,没法相比。“红烧儿海鲇鱼”、“旱萝卜片熬海鲇鱼”是渔家餐桌“主角”之一。用其加工成“锅炮鱼”,做出的面条或鱼汤,亦令人大快朵颐。由于在海上搬上来的海鲇鱼太多,往往吃不了,上岸后便直接卖给水产公司收购站。
时光荏苒,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已代替了我的田园牧歌。海上搬罾的故事,更多的时候只能存活在我们的口头上和记忆中了吧?



作者: 青龙剑客    时间: 2016-1-22 22:46

作者: 婲落╮︵    时间: 2016-5-21 11:00


作者: 幻之蜜    时间: 2016-5-21 16:04


作者: 幻之蜜    时间: 2016-5-21 16:05


作者: 沽水君君    时间: 2019-10-22 13:59
老师您好!我是生态城档案馆的小吴,看到您在生态梦网发的老照片十分感动,想向您征集这些老村落的照片,保存在档案馆中,66383377是我的电话号码,期待您来电联系。




欢迎光临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http://ecodreamer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