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真正做好一个父亲?因为太多懒散而丢下一句:你已经长大了;因为太多虚荣强迫他去做不愿意的事,更有时强硬要求孩子去适应成人社会逻辑;甚至,将错误和责任转嫁给孩子无法选择的承受委屈,却厚着脸皮自我安慰这是-----教育。曾只是孩子短暂成长过程的一点陪伴,期盼他成功于物欲横流的时代,而忽略坚韧、豁达、博学才是该帮助积累的财富。“父亲”二字让我无地自容,如何面对他,有过思考、自责和彷徨。偶然机会里,通过学校的安排有幸参加了萨提亚沟通培训课程,如醍醐灌顶般突然警醒,原来我与孩子之间正在越走越远。 工作原因与孩子相处时间不多,典型 “周末爸爸”,终于盼到他适龄上学,择一名校,甩手放任散养了。满心欢喜的把孩子送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小外一部,转眼已经三个月了,在一年级六班的老师们帮助下,成长历历在目,但与他之间交流问题也慢慢凸显,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和固定环境,家不再是他眼里唯一的期待,潜意识里可能更想融入新的环境,对给予的强迫式教育反抗同时出现思想上的抵触,不只是用语言来表达不满,开始会选择性的回避不想说的事,或者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我的问询。培训课上一个体验环节让我明白,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填鸭式的教育不能有利于他的培养与成长,反而过早的引发了逆反心理,淘气、调皮、不听话已经成了孩子性格的代名词,对于将来深感忧虑,而通过萨提亚培训课学做一个智慧父母让我满心期待。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在一种温馨的环境中我体会到原来成长不一定是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一样在摸索中前行,陪伴和教育中的郁闷得以消除,浮躁的心理渐渐趋于平静。老师说在这里汲取的能量不能让人的性格发生改变,但能够点醒正在教育彷徨中的父母,随后的一段时间它会消耗掉,但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相处中我们可以持续注入新的体会。沟通的能量无疑是巨大的,能够加深相互理解,从初识到相知、坦诚,我们要经历那么多的交流,可在自我、他人还有环境沟通三要素中往往顾此失彼,更多的关注了我的情绪,我的做法,我的期待,而对于他只是你该怎么样,不知自觉中变成了一个“指责型”家长。“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如果我们口中说出的话是对人有造就,让孩子听了舒服,自然更容易接受建议,但久而久之,我们可能走入另一个误区------“讨好型”父母。回想与孩子相处的点滴,原来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里,我一直在扮演这两种角色,来回切换,对孩子的培养误区越来越深。而被指责、讨好的孩子以各种方式不停反抗着,可以想象将来的他必然出现极端的性格。而压力状态下的另两种超理智型和打岔性模式作为刚刚进入教育角色的我还没有感受到,但在此时延续思考,将来必将会不停上演,想来是非常恐怖的。虽然生活上照顾是及格的,但培养教育责任我未尽全力,是因为认识欠缺,同时也缺乏足够耐心。警醒之后就是要弥补和改正,培训课程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做,也正是心灵沟通的一个重要目的,自我思考适时调整,我们不能在一个模式下陪伴孩子完整的成长历程,应该像一盏明灯帮助他确定好一个方向,剩下的路全程陪护,做一个朋友。 一直未能理解学校里老师从一开学就布置的各种亲子作业,有时会想到底是谁在上学?不解中为了配合学校还是不停的忙乎着各种绘画、手抄报的制作,只是过程中少了与孩子的共同努力,现在想来真是汗颜。小外老师们以非常专业的方式引导了家长们的沟通模式,苦心可见,原有的牢骚和浮躁一扫而光。综合了培训课收获与日常老师们的安排,此时与孩子交流更能走入内心。以往忽略的童言童趣都是他最直接的心声,注意聆听,深入体会,也许在最真挚的心灵里世界是更简单、完美的,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去敷衍、指责甚至扭曲,家校合作,给孩子一个更正确的引导,未来必定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