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迷途
本帖最后由 小青年 于 2014-7-2 09:47 编辑2014-07-02 08:06:4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大规模造城、粗放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亟待改变摄影/章轲
PM2.5爆表、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危机……多家研究机构最新调查发现,由于忽视环境承载力,忽视效率和公平,以及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我国多数城市已处于“亚健康”状态。
“到全国各地走走,经常能看到连片开发,水泥森林,30多层高的楼一栋挨着一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景源说。
但在其中生活却未必如意,“在一些生态城,竟然找不到卖方便面的店。”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表示。
一些城市的生态观念还停留在中心城市的美化亮化工程上,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痕迹十分明显。“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还没有完全形成,绿色发展仅停留在城市绿化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均无实质性进展。”6月26日,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举科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生态城市“仍在路上”
山东省西北部、地处黄河故道的德州市,眼下正规划建设总投资460亿元的生态城。
这个生态城规划了7个项目:投资118亿元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大观园、投资150亿元的东盟现代生态旅游城、投资100亿元的晏子湖休闲旅游度假区、投资20亿元的齐鲁黄河科技生态城、投资30亿元的华苹动漫影视创意园、投资40亿元的玉带湖风景区以及投资2亿元的定慧寺。
当地旅游部门对外称,德州将建成十大旅游景区,形成以休闲旅游为主的景区集群。预计到2020年,这一地区可积聚人口25万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元。
但这里的自然资源未必能支撑得了。“德州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全国的10%,主要依靠调引黄河水和开采地下水支撑全市各类用水需求,水已成为该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刘举科说,德州不仅地表水资源短缺,客水资源不稳定,地下水资源也超采严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6月26日公布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显示,在全国116个城市排名中,德州年人均用水量最少,不足10吨。
不独德州,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西省榆林市,近年来也提出了建设“塞上生态名城”和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目标。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榆林的水资源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当地面临的重大问题。靠打井吃水的当地老百姓原先在地下不到100米就可以找到水,现在打到二三百米也很难找到水源,有些地方常年从外地买水。
近日,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撰文称,“全市缺水预测2015年达3.4亿立方米,”他还表示,“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煤炭开采、煤电和煤化工等产业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对有限的生态环境容量形成极大挑战,发展不可持续。”
目前,榆林市因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为550平方公里,塌陷区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榆林市主城区面积的8倍和2倍。和榆林类似,在挖走8亿吨煤之后,安徽省淮北市也留下百余塌陷区。这里的道路和农田随时存在塌陷可能。2009年,淮北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但仍未止住这里开发的脚步。盲目建设不可持续6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联合在京公布了2012年生态城市的健康状况排名,排在前10位的是深圳、广州、上海、南京、大连、无锡、珠海、厦门、杭州和北京。
但课题组同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前十名的城市每项指标都够好,“都或多或少存在‘短板’”。
榜单显示,深圳市综合排名、生态环境排名和生态经济排名位居前茅,但是生态社会排名第99;上海市综合排名第3,生态环境排名第3,生态经济排名第15,生态社会排名第11。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一个城市是否“生态”,应该是区域性的。榜单显示,海西城市群核心城市厦门市是沿海开放城市中,生态环境基础条件较好,但是该区域内城市发展程度不一,赣州市、鹰潭市、梅州市、漳州市等城市,都没有进入前50名城市之列。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曾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条件恶化,在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方面任务繁重;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我修复能力较差。
榜单显示,相对于沪宁杭城市群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而言,东北及西部地区人类负荷超过生态容量,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属于生态亏空城市区,需要强化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
“城镇化是我国面临的,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资源不节约、环境不友好,谈不上生态城市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对记者说。
陆大道说,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各地存在很多误区,如盲目建设国际大都市,建大广场、大马路。“短短十年间,全国的耕地减少1亿亩,这是不可持续的。”他说,有些小城市的开发区,占地几十平方公里,产业没有经过论证就干起来,多地都有“鬼城”。
“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符合中国的国情。”陆大道说,一些城市盲目扩大绿化面积,不是绿化了就是生态,节约资源、节约能耗、节约土地才是生态。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称,我国许多城市规划短视,随意更改,城市管理粗放,各种形式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7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14亿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8613万辆。机动车尾气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源。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日前介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严峻,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
陆大道认为,对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国来说,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即依靠石化类燃料、以汽车为中心的不可再生型经济模式和消费模式,并不适合。
发展战略基本雷同无特色
说到中国特色,李景源说,各地在建设生态城过程中,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遭到破坏、“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他认为,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之“流”,只有“源远流长”,才是中国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介绍,2013年调查12个省、区的156个地级市和161个县级市的结果显示,90%以上的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新城新区。此外,12个省会城市共规划建设55个新城新区,有一个省会城市要新建13个城区。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城市的高处往下看,都将能看到各种不同类型、风格和国别的建筑,却唯独看不到本民族传统式的建筑。
这暴露出我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法律建设的缺陷。据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目前,我国对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很多生态城市提出的发展战略基本雷同,没有特色。如不少生态城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其结果只能是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药方并不能根治城市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生态足迹政策项目经理陈波平认为,充分利用和管理好城市自然资本,合理规划城市,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投资和消费,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刘举科说,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对涉及城市生态的现有政策、法律、规章、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有效的源头防范制度、严密的过程监管制度以及严厉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认为,生态城市要成为中国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行动,就必须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在经济手段上,刘举科等专家建议,编制城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一个城市的水资源状况、环境状况、林地状况、开发强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城市资源环境生态管理的总台账。在城市领导干部离任时,对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专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后果和生态环境损害程度的审计,对盲目进行决策造成城市自然资源开采过度、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的领导干部进行终身责任追究。
同时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损害的经济赔偿制度,对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违背城市空间规划、违反城市污染物排放许可和总量控制的行为,进行损害赔偿和经济重罚。
还是考核在作怪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