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邦武术 发表于 2016-3-30 10:04:07

关于武术养生的,比较长,看看有好处

武术健身的三大内涵
2016-03-30 董如军

福邦武术 发表于 2016-3-30 10:04:56

本帖最后由 福邦武术 于 2016-3-30 10:15 编辑

武术健身的三大内涵
2016-03-30 董如军 周永祥 形意拳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也是不断认识自身、完善美化自身的历史。不管是宏观的宇宙探索、微观的中子研究,还是一切超前的或纯朴的艺术追求,目的还是为了人,为了活着的、具有最精密的信息调控系统的身体和心灵的美好与安泰。如何开发传统养生智慧,健体强魄,使其为现代社会服务,为新世纪人类的健康和美好生活服务,就是本文讨论的目的。

一、内外兼修

武术与气功,既是中国人心灵与肉体协调一致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又是各种形体技艺内功修持的核心。武术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传统舞蹈、戏曲、杂技,都注重精气神的训练。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以自身悟宇宙大道的观念,使导引行气的养生之术一开始就被视为是认识世界、把握自然的方法论。正因为如此,儒道两家才将《周易》视为经法功。“引舞宣导”这个原始气功疗法的记录,集医疗、养生与艺术于一炉,体现了原始舞蹈活动的身体保健功能,也表明了东方人体文化多种形式共生,共同发挥效应的综合性特征。

道家讲“抱元守中,坐忘心斋”,把气功健身和循德悟道溶为一体,通过“气”与“形”的结合参悟人间和宇宙的至理。正如刘峻骧先生所归纳的“气功”定义那样:“气功是以增强人体自身与自然的协调,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调心调息调形等手段主动进行的身心锻炼过程。在呼吸、形体和思维的运动中,思维始终占有主导地位”。气功思维的独特气质,必然构成中国气功独具一格的“性命之学”。历代气功家对性功命功都有不同释义,简而言之,性功乃“培养元神的养气功夫”,命功则是“克制识神的炼气功夫”。若依今人从功能指向上将其区分的说法,那么前者是为修炼人的精气神魂魄,后者是为修炼人的血骨筋皮力。其实,“性命双修,神气共养”才是最高意义上的气功之理。儒家功法讲求身、意、德、知的统一,修“太和元气”;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依或仙家所尚的“真人”境界;佛门以“虚空”为核心法门,而武术则讲运气壮力,以意、气为技击的最高追求。然而无论是意念固定,还是顺其自然,性命双修,“尽性至命”,以求人、道相契,才是气功修为的本质和目的。

这种性命双修、体悟神明的境界追求,造就了传统气功“返观内省”和“仿生通灵”的个性特征。所谓“反观”,就是体察自身内部的生理基础,虚实兼济,内省则“以自己的有意的省察自寂,循‘德’求‘道’,达到身心俱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以一念代万念”,“以一念化万念”,实现身心俱修、德意双全的意守锻炼,从而感悟“八荒风龙”的凡仙境界。这种“近取诸身”的形神体悟,是传统气功内气运行的典型表征。而“远取诸物”的仿生通灵,则是东方人体文化共通的创造方法象形取意在气功中的反映,也是人类师法造化的必然结果。远古的食气类功法,“引舞宣导”、“熊经鸟伸”、“五禽戏”,皆承象形取意的衣钵,仿生行气,发扬蹈砺。自然是人类之母,以身心合一为心理基础和生命哲学,以“天人合一”和取法自然为至尚原则的东方人,采大干世界的浩然之气贯人体内,健筋骨,强血肉,通经活络,以养精气,得神魄,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这才是仿生通灵的超越意义。

所以人们在练习武术时,除追求外在的“形”以外,更注重内在的“神”,内在的“志”和“情”。练武术还有自娱性,许多人把每天习武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练自乐,以求得一种自我满足,这同样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中国古代的贤哲们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的完善自己,这就需在道德情操和学识方面达到完善的地步。习武者应一方面追求具有高尚的武德;一方面追求技艺超群,并视为一种养生健体。中国人过去把练武术称之为“练功夫”。所谓“功夫”,一方面指做一件事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另外,也指在某一事业上的造诣和本领。前人如此强调“功夫”,致使“功夫”成了武术的代名词流传于世界各地。前人竭毕生精力“练功夫”,一方面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同时也是意志品质的自我磨炼。情操是人的一种复杂的高级情感,它分为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参加武术锻炼,无论是在求知的理智感,还是在讲究武德的道德感,还是美感,对练习者来说,这些高级情感的培养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又常把情操解释为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操守是一种坚定的行为方式,武术富于哲理,对练习者有强大的吸引力,能使练习者孜孜不倦的去探幽发微,磨练人的意志,从而也就培养了人对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阴阳变化

易辞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原义是指阴退阳进或阳进阴退而言。人体动脉为阳,静脉为阴,血液循环也有变化。拳法是指两足虚实转变现象,这对人体心脏保健有很大作用,生理上实踏一脚的肌肉强直收缩,因而需氧量增加,于是充分吸入动脉血液,并随腿肌紧张压力大小排出静脉血;当其转换虚踏时,腿肌松弛而又收回新的静脉血,动脉血量亦随腿肌弛缓恢复正常;如此两腿交互虚实转换,变成左右均具压力作用,协助血液输送,减轻心肌疲劳。这种血液循环现象,确有延年益寿的效果。练拳除脚下分清虚实外,身手动静之间同样有虚实心法存在,静中有虚,动中有实,刚定有实,松柔有虚,故实用上两手接触人身,则三度阴阳之应变不会陌生,三度阴阳不限两手运用,全身节节都有阴阳应变的理念,才有胜算可言。譬如遇有双手强进,则必全身随机分阴阳虚实应放解固;若攻右肩自然右侧黏贴听走化;同时,左胯松变,左手贴近人身,于是被动变主动。《周易豫彖》云:“刚应而志行,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谓对刚力感应,且上动下顺,相济而行,自可随心所欲。太极拳须知一阴一阳之为道,守势为第一。譬如谓一阴一阳便有天地否、地天泰凶吉之分,能守方可言攻。阴阳妙用须于拳架与推手上求之。先采攻守为进程之阶,不可越体用之法。攻者为阳,守者为阴。攻不可强取,守不可紧张。必须守必固,攻必取,皆从自然而能得者为易。

三、拳道合一

“一阴一阳谓之道”,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内涵。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阴而抱阳”,即太极拳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是避免双重病应悟阴阳哲理。太极拳是以太极为其名称,所以有人提出太极拳就是哲拳,它是阴阳哲理的运化,是以身体的运化来体现哲理,这就是“拳道合一”的内涵。例如,太极拳不但有养生功能,也必然有技击,但它又不只是屈伸,而是导引。这就要研究,如何使哲理与形体活动结合,而表现出太极拳的内涵,也就是如何体现导引的问题,更进一步是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问题。我们知道《内经》是我国医学的经典,它是受道家影响,不论是在语言上,同时在编辑上也是以问答形式,更是庄子文风的发展。《内经》的内容不但在经络穴位和论及疾病,更大部分的篇幅是讨论“天人合一”的问题,同时它是讲人体科学的一门学问。当然对我们研究太极拳,也是有借鉴的,所以我们要以经络穴位的研究来研究太极拳的导引是必要的。我个人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屈伸的运动。有了导引的内涵,才能是太极拳的功法与功理,是道与拳合一的方法。譬如“守雌”是道家的理论,如何在练太极拳时运用之,命门穴即是玄关,是生之门,死之户。意守命门穴,就是养生的重要途径。依中医的理论,肾为先天之本,是精气,这也是“守雌”的发展与应用。我们意守命门穴,且一二、一二、一二有热的感应,向四肢放射,并向丹田有催动的感应。这是人的先天元气,也是“精气”,是人之根本,是养生的要领。但又如何运用到形体运动上,正是太极拳讲的“以身行气,以气运身”的原则,用这种运化全身活动,是柔化的基础,既符合道家的养生原则,也是内外家拳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凭心意用功夫”之境界。

中国古代认为的始基物质是“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人的精神和肉体,都是气凝聚而成。“天气”聚成神,“地气”聚成形。形神相依相谐则生,形神分离,就意味着生命的瓦解。精气的更新,邪气的尽去,构成生命运动的过程,亦即“气”的运行与代谢。早在先秦时代,《吕氏春秋》就提出了生命的过程是新陈代谢的过程:“用其新,去其陈,剩理遂通,精气日新,邪去尽去,及其天年”。《内经》把人体分成许多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生命力的原动力就来自阴阳矛盾运动,良好的身心状况,就是阴阳运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亦退即“和”,故而有“和则寿”,“离则夭”的说法。这个观点即指出了生命的原动力在自身,由于自身的形神来自天气与地气的相聚,故而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观念,而身体修炼的最终目的是寻求人体内的阴阳相对平衡和人体与自然或宇宙这两个相应的大小系统的和谐统一。完美的人生犹如一只鼎,鼎的三足是“德、智、体”。德智体既为鼎之三足,就是缺一不可的。这正是传统养生智慧的特点,而不是有些人利用传统愚昧、利用魔术手法,制造巫婆神汉的骗人把戏,以惑众敛财。总之,我们要弘扬传统武术、气功健身修道(行),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武术与健康)

福邦武术 发表于 2016-3-30 10:14:59

内容变没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武术养生的,比较长,看看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