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买房故事:老家的房,给不了我回家的勇气
分享两个买房故事。一个是父母早就买好了房,但为了梦想、为了工作,不得不背井离乡独自外出闯荡,有房形同无房;一个是秉承以地段换空间,一路从内环内搬到外环外,从此与内环绝缘,现在为了孩子只求学区房。
不同的故事,却总是绕不开“房子”。又岂知,这不是人生的悲哀……
买房故事1
老家的房,给不了我回家的勇气
写作者:羽蒙
北上广容不下肉体,三四线放不下灵魂。在梦想与亲情面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其结果有舍也有得。
对于很多在二三四线城市有房的年轻人来说,拼搏在一线城市的他们究竟是去是留,这是个难题。
买套房犹豫了很多年
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个亲戚在合肥做房地产开发,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别说在我的老家安徽,就是在上海,那会儿商品房还是个新鲜事。亲戚当时怀着好意上门推销,一套房总价7万,我家能付多少就付多少,剩下来的他们公司包了。当时农村人都有宅基地,城里人都住着工人新村,花钱买房子住,不存在的,我家也不例外。
作为独生子,刚长到念中学的时候,身边就开始有人劝我父母买房,说儿子以后娶媳妇还是要在城里有房子的。但那会儿在城里买房的人也是极少数,我爸曾去看过几次房,家里并没人支持,因此买房大计不了了之。
直到2015年春节之前,我的家还是位于合肥市郊小镇的一处宅基地。
家人对房地产市场并不敏感,平时茶余饭后邻居们聊天扯几句也总是“房价会跌的”、“房价太贵了”这种看空的观念。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并没有贷款买房的想法。
刚买好房就经历暴涨
2015年我大三,即将面临毕业,对父母来说,最合适的打算就是做好我回合肥工作的准备。所以他们终于开了窍,在合肥市区买了套90多平的小三房,当时花了7000多元一平。出于对还贷压力的考虑,他们付了七成首付。
2015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房价普遍性上涨,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四线城市,合肥房价在2016年成为“全球涨幅第一”。这事让家人很高兴,因为7000多一平买的房涨到了快18000一平。
只买过这一次房的我妈,突然有了“早知道当时把40万的首付钱分开,买两套就好了”的觉悟。
自从住上新房,又经历了一轮房价上涨带来的资产翻番后,家人的生活幸福感直线提升,连吃穿用度都开始讲究起来。我也觉得很高兴,大学还没毕业爸妈就帮我买了房,日后生活压力似乎减轻了很多。
不过因为当时我还在外地读书,房产证上就写了父母的名字。现在来看,这算是一件歪打正着的好事。
有房子我也不想回家
大多数父母为子女买房,都是希望孩子留在身边,我父母也不例外。可现实往往是房子有了,称心的工作并不容易在老家找到,从而陷入有房等于没房的矛盾之中。
毕业之后,我并没有回合肥,而是直接到了上海。眼花缭乱的新生活,让在湘潭读了四年大学的我,十分感慨。
在上海工作近两年之后,我结束了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说到底还是因为房子。想到在上海买房遥遥无期,我就回到了合肥。却在面试20多家公司后,发现找不到合适对口的工作岗位。尽管老家有房,生活上也没有什么压力,但提前进入一眼就能望到60岁的生活,让我心有不甘。
于是呆了三个月后,我决定重返上海。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家里的宅基地能尽早能拆迁,然后卖几套动迁房来上海交首付。每当想到这里,我就很庆幸老家那张房产证上没有我的名字。
买房故事2
内环内回不去,只想有个学区
写作者:yoyo被访者:元江路的joy
小时候我家住在淮海路上,市中心的老房子,就是那种不能拆的保护建筑,听说是太外公当年用10根金条换来的。地段虽然优越,可居住条件十分一般,没有独立厨卫,生活其实不太方便。那时候我很羡慕家里房子大的同学,他们能拥有自己的小房间。
后来父母用淮海路的老房子置换了万体馆附近的一套公房,虽然地段比起来稍微差那么一点,但两室一厅住起来宽敞舒服多了。
80万炒股打水漂
搬到万体馆没多久后,家里在新天地的一间老房子动迁了,分到的一套房子位于长桥新村。因为长桥新村没有地铁,交通相对不是那么便利,所以虽然房子比较大,但一直处于出租状态,我们家人从没去住过。
我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碰上改革开放,很多人南下,我爸也放弃了体制里的工作,去深圳做生意了。他运气还不错,打拼了几年攒下了80万回来,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了,那可是个3万块可以入住徐家汇的年代。原本父母想用这钱来买房子的,但不知道怎么昏了头,房子没有买,我妈跟风炒股去了。
上世纪90年代炒股的事现在都被人编成段子拿来讲,放在我家却是血淋淋的惨痛事实,投入股票的钱全部灰飞烟灭了。
现在回头看炒股这事实在是太不明智了。我妈后来再也不提炒股这茬,赶在1997年莘庄地铁站还没通车前,把长桥新村的房子卖了,买了莘庄一套三室的老式商品房。
在换房这件事上,我们家遵循的规则就是地段换空间,房子是越来越大,地方也越搬越远,一路从内环内到了外环外。
买房不敢贷款
我在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告公司,跟房地产毫无交集。直到2011年,我从广告行业偶然入了地产行,进了上海本土最大的一家代理公司。你们没猜错,我就是在易居入的行。如果不是进了易居,可能也没有后面两套新房子的事了。
2012年,吴泾有个港资新盘开售,为了满足父母住新房子的心愿,我把莘庄的房子卖了150万,花130万全款买了一套三房。当时想法很单纯,就是买套新房给父母养老住,根本没想到贷款。
更后悔的事情,是错失回到内环内的机会。2013年我们代理的普陀武宁一个大盘滞销,同事推荐我买套小户型。那时我家万体馆的老房子可以卖200多万,新盘小户型总价300多万,只需要贷款100万。我没有胆子贷款,这让我懊恼至今。
2015年,我从易居跳槽去了开发商,收入翻了倍,胆子也大了。为了结婚,我开始考虑购置婚房。因为老婆娘家在三林,所以一开始我想买浦江镇,到双方父母家都方便些,但那时的楼市可是卖方市场,我看的几套二手房房东都跳价了,没能成功入手。
只想换个学区房
买到现在住的老闵行,纯属跟小区对上了眼缘,低密度洋房品质和价格都合适,就入手了。非常巧,这套房子也是易居代理的。因为之前家里的房子都没写我名字,所以我还能享受到首次置业的优惠。
这是我第一次贷款买房,总算体验了一把用杠杆的感觉。万体馆的老房子卖了350万,付了首付之后,剩下的钱大部分用来买了理财,其余的装修房子、买车位外加办婚礼。
说实在话,在外环外住习惯了,开车上下班其实也还蛮方便的,我家每次买房考虑的都是小区住起来舒服伐,根本不会想额外的事情。
直到今年,小孩要出生了。同学朋友聊天难免总要问一句:有没有给孩子准备学区房啊。我的头瞬间大了,盘算了一下我家两套房,老婆娘家两套房,都不存在什么学区。
我马上把现在住的房子挂了出去,目前这行情回内环回徐汇就不用想了,能顺利去春申板块置换一套学区房,我就已经心满意足。
来源:丁祖昱评楼市(dzypl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