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城”的光与影:从鬼城悄然复活
2014/08/25 00:00【日经BP社报道】中国政府直辖的天津市目前正在推进生态城的开发建设。虽然曾一度被泡沫危机的阴影所覆盖,但随着政府措施的出台,生态城的人气开始呈现出恢复态势。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约13亿人口,CO2排放量增多、资源浪费及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
为了找到摆脱这种危机性局面的突破口,中央政府直辖的天津市开始推进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该项目以环保型城市为理念,被命名为“天津生态城”。
中国首个国家级项目
天津生态城为中国政府首次主导的大规模环保城市开发项目,2007年由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联合启动。该项目以“可持续发展城市”为理念,强调人与人、人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三和”,并以实现“三能(三个可能)”为目标,即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
这座生态城的开发面积约为30km2,投资规模为2500亿元,开发周期为10~15年,这些数据同样反映出了中国政府建设该项目的决心。
另外,建设标准方面,中国政府制定了4项强制目标和22项努力目标。打算2020年之前将其打造成一个居住人口35万、劳动人口15万、拥有11万户居民的城市,并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可饮用自来水比例达到100%,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达到60%。
此外,中国政府还提出,将打造无室内空气污染担忧的安全住宅,导入生物能源、热泵系统及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并构建垃圾回收系统。计划以最先进的节能型城市为目标,引进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的最尖端技术。另外,为了确保财政收入,还将建设国家动漫园、国家3D影视园、环保工业园、生态科技园及信息工业园五个园区。
一度被称为“鬼城”、“空城”
天津生态城实现这些目标的道路并不平坦。随着建设的推进,生态城与最初的计划之间产生了很多差异。到2013年,生活在生态城内居住区的居民只有约4000人,与35万人的目标相差甚远。
而且,2012年7月盛大开业的购物中心曾作为一个居民休闲地而备受期待,人们希望这里有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超市、银行、便利店、餐饮店、药店等。但实际上该购物中心却人影稀疏,很多设有广告牌的店铺都没有营业。这种情况被报纸及网络等媒体曝光,这座生态城被贴上了“鬼城”及“空城”等标签。
http://china.nikkeibp.com.cn/images/image2014/eco2014/09/eco1409seis1.jpg
人们在浏览天津生态城的宣传海报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首先是生态城位置比较偏僻,从天津市中心乘坐公交车需要花费约3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
其次,房价过高也是一大原因。天津生态城内的住宅最初的售价为每平方米8000元,但短短三个月之后就飙升至每平方米1.4万元。在生活基础设施尚没有充分完善的情况下,价格的大幅上涨让消费者无法接受,居住人口增加得非常缓慢。
另外,人们还对此前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生态城项目抱有不满和不信任的态度。目前,中国国内的类似项目多达1000个。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徒有虚名的住宅商品,生态城只是用来抬高价格的噱头。实际形态与其应有的本质完全不同。
虽说如此,天津生态城仍具有以前的中国国内项目所没有的特点。那就是该项目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开发的。政府推出了多种优惠政策,包括向入驻企业提供资金补贴,以及为生态城内的入校学生负担部分学费等。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将其打造成未来城市典范的信心。
1年内居住人口翻倍至1万
出台这些政策之后,该项目从2013年底开始恢复势头。在沦为“鬼城”、“空城”约1年之后,生态城的人口翻了一倍,于2014年6月突破了1万人。房价也受到政策的打压,学校、医院及地区内免费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也在按照计划进行配套建设。而且,大阪与天津之间的航线也预定于2014年夏季开通。估计今后来访客人将会不断增加。
过去,中国的老百姓普遍向往大城市的豪华生活,对环保和生态漠不关心。但最近几年,大气污染、有害食品及土壤污染等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地区的问题尤为严重,很多人对生活产生危机感,并为逃离这种生活而搬到郊外居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充满自然气息、可以放心生活的生态城的需求必定会与日俱增。(特约撰稿人:小祝 誉士夫,TNC代表董事兼策划人)
http://china.nikkeibp.com.cn/images/image2014/eco2014/09/eco1409seis2.jpg 小祝 誉士夫
曾负责印度尼西亚业务,2008年开始担任TNC代表董事社长。海外调查与营销策划人,从事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海外战略业务。《日经商务周刊》“2014亚洲会议”演讲嘉宾、日本多摩大学特聘讲师。TNC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均设有网点,在全球70个国家100个地区雇佣了约500名日本女性员工担任“生活方式调查员”。
“首先是生态城位置比较偏僻,从天津市中心乘坐公交车需要花费约3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
看来小祝誉士夫没坐过公交,哈哈。现在写文章的人真敢写,道听途书几句就敢出新闻稿。
页:
[1]